芜湖古城博物馆模型
应天齐在创作作品
9月15日,一個名為「遺存·再生·蕪湖古城藝術計劃」的萬人撿磚活動將在古城蕪湖舉行。這個由藝術家和建築師共同發起的活動,將發動市民走入蕪湖古城現場,揀尋各時代建築遺存的完整磚塊,每人揀尋十塊完整遺存磚塊,交付指定地點,用來鋪設古城藝術廣場;同時,揀尋一塊不可用之斷磚、殘磚,擦去浮土、塵埃,用專用筆簽上自己的姓名和揀磚日期,交付給該活動發起人藝術家應天齊,由藝術家將這些簽名古殘磚制作成藝術作品,永久陳列於建成后的「蕪湖古城文化中心」。這看上去像一種行為藝術,不過卻絕不僅限於此。活動包含藝術家應天齊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拆遷、重建問題更為深層的思索,也是其根據蕪湖古城歷史遺存現狀提出「遺存再生」思路的第一步落地實操,應天齊更希望藉此提供中國古城改造一個新的樣式。香港商報記者若笑
古城建制完整保留
位於中國安徽省長江邊的蕪湖市,是一個擁有38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蕪湖古城有著輝煌的歷史,古城的建造可上溯至三國時期。公元前109年,始設蕪湖縣,蕪湖古城的雛形初顯,直至明清時期,蕪湖古城因戰火又屢遭焚毀,多次原址重建。蕪湖古
城內保留著大量的歷史信息,有行政、軍事、司法、官府、教育、宗教、書院、商業等,建制十分完整,又體現了蕪湖水陸交通和商貿的特色,雖然在明末和太平天國時期多次經歷兵燹戰火,但是始終保
留著完整的布局,行政、軍事、司法、宗教等一應俱全。改革開放以來,蕪湖市的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异,曾有十里長街之稱的古街道在改革開放初期遭遇損毀,蕩然無存。所幸,位於現城市中心占地31公頃的蕪湖古城原址,只有小部分遭遇破壞,二十餘年來未遭強拆、強建,保存相對完整。近十多年來,蕪湖市政府針對古城改造,數度易方案,未有開發。政府接受了十里長街拆遷的教訓,對這塊城市中心極富創造GDP的寶地按兵不動,保存了歷史遺存和清代、民國的古蹟建築,所有古街道及古城建制亦完整保留,未有任何破壞,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古城鎮建設的一個特別個案。
藝術家建築師的對話
作為在蕪湖出生的藝術家應天齊,2001年即參與到家鄉古城的保護改造之中,2007年被政府聘為蕪湖市政府古城改造的策劃、顧問,參與制定了古城保護、開發的最初定位策略。應天齊對從小生長的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對於家鄉古城的非理性拆遷十分痛心。2012年,他把古城的問題帶到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舉辦了名為《世紀遺痕與未來空間》的個人展覽,并進行了一個藝術家與一群建築師的對話,這群精英建築師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次交流引發了建築師對中國城市改造的討論。外國建築師對中
國的拆遷反應沒有那麼激
烈,他們認為,中國的房屋最多也只有三百年的壽命,大部分房屋甚至只有一百多年。它們不是石頭建的,而是磚木結構,品質較差。目前,中國又面臨著大規模的城市化經濟建設,一些不好的、沒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遭遇拆遷,是一個很自然的事。同時,他們又批評中國拆遷不夠理性,沒有一個很科學的態度去分析什麼應該保留、什麼應該拆掉。
「我覺得這個觀點和態度比較客觀,這使我開始反思自己對於蕪湖古城的看法。」應天齊從威尼斯回來以后,有了新的思考。通過考察研究,他發現蕪湖古城的建築狀况是流動的,「從歷史上看,古城重建在清朝僅半個世紀,期間經歷二次鴉片戰爭,同治、光緒、宣統至民國,加上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重大歷史變遷,古城的文化形態是流動的。由於經歷了諸多戰亂,古城重建的歷史很短,品質較差,作為文物的價值較低。而它的價值在於街巷建制,這源於宋代,是需要重點保護。」
保護復建重建與再生
曾有人提出,要把蕪湖古城建造成「唐宋元明清,從古走到今」的城池,甚至一些文物專家支持這種觀點。應天齊認為這是不對的,「我認為應該從古城的遺存和現存的狀態來進行保護。如果我們超越了這個狀態,回到唐代、宋代,或是更遠,就等於把這些文物破壞了。」應天齊說,「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從漢代,或是更久遠的古代過來的,但我們不可能把建築恢復到那個時代。比如蕪湖范羅山有很多鴉片戰爭時期建造的使館,腳下土地的時間或許更久遠,但這些使館見證了我們的歷史,我們不可能把這些使館拆了建成漢代的房子,我們也要根據古城現存的狀態來保護古城。」應天齊分析說。應天齊提出的方案,既不是完全推倒重建,也不是修舊如舊、恢復原貌。他認為,修舊如舊,全方位的恢復舊存只是古城改造重建的一種模式,不顧歷史遺存和歷史文脈的強拆強建,非科學地建造一些假古董或不倫不類的新建築,顯然是一種破壞。古城建設要強化文化意識,注重歷史現存和歷史文脈,根據不同的遺存現狀深入研究,注重科學,放慢腳步,使得遺存得以真正保護,恢復和重建。
「在我們這個一切都在追求快速的時代,能夠在市中心的黃金地帶保留這樣一座相對完整的古城,既沒有拆除,也沒有加建,實在非常難得,這是我和四位建築師共同發起這個藝術計劃的重要原因」,應天齊提出「遺存再生」、「放慢腳步」的計劃,也得到了蕪湖市政府的配合和支持。「遺存再生」計劃包含保護、復建、重建、再生四個層次。一是保護,部分真正有價值的古代遺存需要原樣保護;第二是復建,某些地方有一些基礎,但已不成樣子,「譬如城門樓只剩下基石,這個基石絕對不能動,往上建把它恢復,這叫復建」;第三是重建,「譬如此地原有城隍廟,現在能找到一些根據,包括地基、柱子等,也勘察出它原是同治二年所建,我們就將其重建,把它建成一個清代的城隍廟」;最后就是再生,再生是加入當代的、后現代的概念。
現代的再生與歷史文脈鏈接
對於「再生」這個概念,應天齊向記者提到他在羅馬看到的一個美術館,這個美術館是羅馬時期的建築,后半部分坍塌了。完整這個建築有兩個做法,一是根據前半截把它搞成一個羅馬時期的建築,但建築師沒這麼干,而是用鋼結構做成一個玻璃的建築,它根據前面建築的元素,生出一個新的東西來,雖然是鋼結構的,一看就是現代的,但它鏈接的是歷史和傳承,因此也成為一件了不起的作品。「我覺得這就是我要做的,無論在古城做住宅也好,恢復文化設施也好,或者做各種藝術體也好,它都必須是和流動的文化形態發生鏈接的。」古城應該與時代一同前進,它承載過去,亦承載今天與未來,「我們能夠通過歷史的坐標感知歷史前進的步伐」,對於古城中的現代化建築,應天齊表示,我們的時代是繞不過去的,后人會根據我們時代的建築,研究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而古城重建,「網線、管道、電信等,現代人應該享受的一切物質文明,都應該提供給古城中的住民。」在應天齊的計劃中,未來古城藝術廣場鋪設的就是市民今天揀拾的磚塊,廣場上建造「古城文化中心」博物館,會將每位揀磚者的紀念肖像留影、語音等資料全部收藏,「一個今天參加撿磚活動的青年,當他70歲的時候帶著孫子來到這個廣場,來到博物館,當他聽到自己當年的聲音,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像,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我們今天的文明將被一代代的記憶。我們能夠坦然的面對我們今天的成就或是錯誤,我們是懷著一種開放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