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不能忘記的國家記憶

2014-09-09
来源:香港商报

  9月9日是日本向中國投降簽字日,9月3日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在這個非常重要、非常特別的時段,展示二戰期間中美盟軍在中緬印戰場協同抗戰的歷史圖片展「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二戰中美友好合作影像展」,8月30日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開幕。

  展覽展出美國國家檔案館藏歷史圖片400餘幅,紀錄片3部,紀實視頻6條約60分鐘。期間還舉辦四場專題演講和對話活動。這個展覽是向抗戰負累重重的中國人民、向捍衛正義和平遠赴重洋的美國老兵、向保家衛國英勇奮戰的中國老兵的一份崇高的敬意。香港商報記者林濤

  晏歡十年執著尋找老兵

  作為抗日名將潘裕昆的外孫,晏歡在過去十年當中一直沉迷於尋找遠征軍所有的線索,他先從家庭先輩入手,再不斷擴展範圍,一些美國人保留的有關這場戰爭的紀念品、照片等資訊也匯聚到他手中。晏歡說:「我做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找到了趙振英老英雄,把他所有應得的榮譽歸還給他。」

  實際上晏歡做的重新發現老兵的故事遠遠不止趙老英雄一樁。比如發現老兵劉廣才。晏歡從家庭私藏相冊里,看到一張外祖父、抗日名將潘裕昆一位下屬的婚紗照,拍攝於1948年的長春,照片背后寫著「劉廣才」這對新婚夫婦的名字。通過這張照片,晏歡找到這位幾乎被外界遺忘的遠征軍老兵劉廣才。劉老先生自己早已遺失了紀錄人生美好時刻的結婚照,照片完璧歸趙交到老先生手中時,「我們都覺得這是非常美好的記憶與時刻」。在開幕式上,劉廣才先生也來到現場,接受鮮花與祝福。

  晏歡披露他尋找老兵的最新進展是,幾個月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一位曾參加嵩山戰役的美國華人軍官--榮少真少校。他畢業於在斯坦福大學工程系,1943年派往中國,1945年在雲南榮升為少校,戰后退伍回國。

  榮少校留下了大量日記、圖片與資料,記載他與中國軍隊的交往:中國將校軍官贈與的名片、請柬,他拍攝的照片等等。榮少校當年生活在加州的妻子也通過勞軍,與在美受訓的中國空軍飛行員結下友誼,他們學成回國參戰之前,紛紛留下照片留念,后面寫著許多美好的詞句。榮少校已經過世了,他的女兒希望把父親在中國作戰和從軍的經歷在中國展出。得到越眾歷史影像館的支持,晏歡帶領一支團隊8月初去到美國,把珍貴的上百張的圖片、幾本日記以及中國空軍飛行員留下的一本相冊,如數掃描回來。據悉,越眾歷史影像館準備在適當時候做一個展覽公開展出。

  出現在8月30日展覽開幕式上的,有中國遠征軍老兵代表趙振英先生、尤廣才先生,二戰中緬印戰場的美軍中士、93歲高齡的美軍老兵代表伯納德·馬丁先生,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理事長許嘉璐先生,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副理事長、北京志遠功臣關愛基金會理事長耿志遠先生,美國駐中國大使館武官馬克·戈里特先生。

  這也是一個雲集眾多抗日名將后代的地方,記者見到新一軍軍長鄭洞國將軍之孫鄭建邦先生、劉伯承元帥之子劉太行先生、衛立煌將軍之孫衛智先生、戴安瀾將軍之子戴澄東先生齊聚開幕式,他們因為祖輩當年的榮光站在了一起。

  據悉,展覽由深圳市越眾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主辦,北京志遠功臣關愛基金會協辦,深圳市越眾歷史影像館策劃承辦。400多幅歷史圖片來自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為二戰期間美國通信兵團164照相兵連拍攝。此系列展覽自2011年起已在深圳、重慶、台北、杭州、華盛頓等多地巡回展出,引起極大反響。

  中美兩位老兵的傳奇

  98歲的遠征軍老兵代表趙振英先生在開幕式上發言,74年前的1945年的9月9日,在南京的對日本法西斯受降儀式中,趙振英先生是受降儀式警衛營的營長,親眼見證了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全部過程。他說:「這是中華民族近百年來抵抗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勝利,我能有機會親身經歷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是我一生的榮耀。」2009年,越眾公司從美國國家檔案館帶回大量的歷史影像,其中就有趙振英先生當年在日本受降儀式上指揮戰士警戒的場面。

  因為懂英文,趙振英先生與遠征軍中的美國軍人共事非常多。趙先生說,作為一名曾經的軍人,我懷念那些一起保家衛國的中國戰友,也懷念那些與我們一起抗敵的美國軍人。他們的勇敢、忠誠和敬業精神,讓我終身難忘。

  這次國家記憶展邀請到的美軍老兵,伯納德馬丁先生,當年是一名中士,在1943年-1944年加入中緬印戰場。已經93歲高齡的老先生戴著太太親手裝飾的棒球帽,在女兒的陪同下來到北京,8月29日,馬丁先生入住酒店后,拿出當年的照片:年輕的馬丁與一位同樣年輕的中國士兵在緬甸的叢林中,相互檢查槍支。在場的工作人員驚呆了:這次展覽中就有這張照片。老先生拿著照片,感慨萬千:74年了,重逢終有時,只是太久了。

  他讓全世界看到中國士兵的潜能

  在開幕式后,主辦方舉辦了第一次主題講座活動。演講嘉賓是美軍援華抗戰名將史迪威將軍之外孫、前美軍上校約翰伊斯布魯克先生;抗日名將、新一軍軍長潘裕昆外孫晏歡先生及緬甸抗戰史專家戈叔亞先生。跨越太平洋的中美盟軍的后代70年后在北京講述父輩的傳奇,是值得珍惜的時刻。

  約翰·伊斯布魯克說,史迪威將軍一直非常認可中國士兵的潜在能力,他說,中國士兵可以和任何盟國士兵相媲美,能證明這一點我死也瞑目了。

  伊斯布魯克回憶,1920年,史迪威將軍首次被派到中國,他是美國軍隊中第一個學中文的學生。在山西擔任公路主任工程師期間,他有機會和中國民工們一起工作,逐漸增加了對中國人的了解,他曾寫到:中國人實干、誠實、勤儉、勤奮、快樂、寬容、友好、謙卑。期間史迪威對清朝名將左宗棠戰例的研究、了解及對中國歷史、軍事史的研究,加強了他對中國士兵的信任。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時,史迪威的身份是美國駐華武官,觀察中日雙方的交戰,他對中國士兵的特點和潜能有了更多的信心。

  一天深夜,史迪威遠遠看到一個很長的物體在慢慢移動,走近一看,是中國士兵推著一列列車往前走,史迪威感慨:這就是中國最終戰勝日本的力量。第一次緬甸戰爭失敗后不久的1942年夏,史迪威將軍有一個面對全中國人民廣播講話,他在講話中向肩負國家重任、經過戰火洗禮的中國士兵們致敬,他堅信中國士兵是中國人民的偉大支撐。對中國士兵的不屈精神、無怨無悔的忠誠、前赴后繼的氣概、勇於奉獻的勇氣表達出極大的敬意。史迪威將軍一直堅信,中國軍隊只要有正確的領導、優良的裝備和上好的糧秣,就能夠和世界上任何軍隊相媲美。他也一直在努力使這種預言變成現實。在第一次征緬潰敗前,史迪威就為中國軍隊制定了運動訓練和新的計劃,新22師、新28師及空運而來的新30師,最先受益於這個計劃。駐紮在印度的中國遠征軍官兵接受戰術訓練和武器操作培訓,士兵們得到一流的武器、優質的食品、醫療保健,還有應得的全額薪酬,逐漸發展成一支能戰斗部隊。

  史迪威1943年率領中國兩個師重返緬甸時,中國指揮官利用他們學習到的戰術,戰斗一場接一場,取得的勝利越來越多,日軍占絕對優勢的神話開始破滅,最終全殲了緬北的日本侵略軍。

  約翰稱赞祖父:史迪威向全世界開啟一扇窗戶,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士兵的實力和潜力。這一切得益於史迪威建立的兩個獨特的體系,首先,他強調要給陣亡士兵家庭支付全額撫恤金,給傷殘官兵付足夠充足的退伍金;其次,為傷殘軍人建立新生活培訓中心,讓他們學習生活技能,掌握一技之長,保證和平后的正常生活,這兩個體系在以前的中國軍隊里極其罕見。

  約翰·伊斯布魯克評價,史迪威將軍1944年秋天因為政治紛爭被召回國,后來收到了很多國軍將領的回信,感謝他對中國軍隊的正面積極影響,為釋放中國士兵的潜能施加的正面力量。史迪威對中國士兵能力的堅定信念,終於得到證實,「他一定是含笑於世的。」

  戈叔亞帶殉國將士回家

  緬甸抗戰史專家戈叔亞先生說,我們回顧這段歷史,不是為了褒獎,而是為了紀念曾幫助過的中國人。

  「去年我做了一件向史迪威將軍致敬的事情,這件事是用腳完成的--我重走了史迪威將軍緬北作戰不幸失敗后,與中國遠征軍一起撤退的路線。」

  這條路線是戈叔亞與史迪威將軍外孫約翰伊斯布魯克先生參照中美兩國多張不同時期的地圖一點一點對照出的,「他們開車我們就開車,他們走路我們就走路,他們划船我們也划船,大約100多英里路程,我深深體會到當年他們的艱難」。戈叔亞講了一個故事表達對史迪威將軍的致敬。撤退途中有一段要翻越一個大裂谷,當時有114名跟隨史迪威將軍的士兵,美國人、中國人、印度人、緬甸人、英國人。將軍說:我希望你們把所有的東西都拋弃,我在路上會非常嚴厲,不給你們任何的喘息。但是我要告訴一句話,你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走出這片森林。事實證明將軍的正確,最后114名軍人全部安全撤回。

  多年來,戈叔亞先生所做的另一件事是:在緬甸尋找遠征軍墓地,找到殉國將士的遺骨并把他們帶回祖國。據史料記載,中國遠征軍第一次作戰犧牲6萬人,其中1萬人死於對日作戰,5萬人不幸殉難在撤退途中,絕大部分在緬甸。加上第二次進攻作戰的損失,戈叔亞推算在緬甸犧牲的中國軍人接近10萬人之多。有確鑿的資料留下了當年慘烈的一幕:撤退中的第5軍被迫燒毀了數百輛汽車,1500名傷病員實在走不動了,他們在大部隊走后集體點燃自焚,他們遺骨一直流落在异國,沒有準確的埋葬地點。

  一次有機會到緬甸米孜曼,戈叔亞了解到米孜曼原先有很多中國軍人墓地,逐漸被緬甸人毀壞后蓋起了房子。但據說房子經常鬧鬼,緬甸人不敢住了。「我特別難過,緬甸人說鬧鬼,實際上是這些墓地被破壞的中國遠征軍人在哭泣,他們想回家。」如果犧牲在海外的將士墓地保存好,不一定要遷回來,如果破壞了,一定要遷回來,中國傳統就是落葉歸根。

  從那以后戈先生一直想著這件事,每次有機會到緬甸,他都留意尋找中國軍人的墓地,通過墓地、資料、圖片、文字還有實際現場等反覆印證,大致掌握了中國軍人墓地的基本情况。

  2011年,19具中國抗戰軍人的遺骨首次被帶回國安葬在雲南騰冲。今年戈叔亞先生又在緬甸八墓、南肯找到中國遠征軍人的墓地。在南肯找到墓地后,需要一些費用,越眾董事長應憲先生毫不猶豫地說:「一定把遺骨接回來,無論花多少錢!」

  說起在南肯現場的情形,戈先生雙眼含泪,烈士遺骨一拿出來,執行任務的小夥子馬上接過包裹起來,中國的傳統遺骨是不能見光的,裝進行李箱后,他大哭起來:「士兵啊,我們接你們回家了……」這時和尚過來唸經為將士們超度,425個烈士的遺骨就這樣帶回祖國,安葬在騰冲。「這件事今后我們還要繼續做下去。」戈叔亞說。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