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理财数据分析员 刘振盛 上海报道
你还持币等着9月末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吗?这次恐怕你会失望了。截至9月26日,9月最后一周的1个月至3个月(含)期限的银行理财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08%。仅仅比上周上升3个基点。
自2013年以来,等待月末、季末购买高收益理财成为投资者的习惯。但是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发现,有两个因素正悄悄改变这个规律:一是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性较为平缓;二是约束银行存款季末“冲时点”的新规出台了。
不过综合分析后发现,预计投资期限较长的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将会增加。在市场利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的背景下,配置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也将是不错选择。
季末收益波动趋缓
再次来到9月末的季末“窗口”。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以1个月至3个月(含)期限的理财产品为例,9月第一周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07%;到了第二周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8%;第三周则是5.05%;最后一周为5.08%。收益率波动的幅度较小。
从整体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表现来看,9月第一周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较上周上升4个基点,至5.13%。第二周则是降至5.07%。到了第三周,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环比上周略有上升5个基点,至5.12%。而第四周仍然是5.12%。四周平均下来在5.11%的水平。
事实上,这种收益率趋势的变化与以往略有差异。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比如在2013年,跨季发行产品价格高于同季度对应的其它跨月发行产品。以1-3个月期的理财产品为例,在6月、12月两个关键时间点,产品价格分别环比上升106、66个基点至5.37%与5.96%。
到了2014年,由于受市场上资金流动性趋于稳定的影响,跨月发行产品的价格优势有一定减弱,最大价差为13个基点。
不过,跨月发行产品在季末形成更显著的数量与规模的高潮。其中跨3月发行产品1255款,环比增加512款,同比增加367款;产品规模环比上升104.84%,同比上升42.23%。跨6月发行产品1340款,环比增加284款,同比增加472款;产品规模环比上升60.67%,同比上升28.79%。
保本型产品投资期限或被拉长
事实上,监管新规还会继续改变月末、季末发行高收益产品的模式。前不久银监会、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微博]联合下发通知,要求银行加强存款偏离度管理,目的是约束银行存款“冲时点”行为。
整个文件中有1处要求与投资者钱包直接相关。即限制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倒存。理财产品期限结构设计不合理,发行和到期时间集中于每月下旬,于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将理财资金转为存款。”
或许投资者还记得,在6月30日的每周报告曾报道一旦银行在到期日、新产品的发行募集期上做巧妙安排,1年下来,投资者的理财资金不知不觉中,将至少30天、最多43天被闲置(详见《百万本金一年少赚6500元银行理财资金趴账设计玄机》)。
事实上,这些被闲置的时间就多数都是在每月下旬或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银行如此即可“一箭双雕”,既可将资金直接转为存款,又可减少支付给投资者收益。
譬如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14年9月末到期产品规模预测达3.75万亿元,同比增加0.96万亿元;12月末到期产品规模同比增长31.03%,预测达3.80万亿元。并且从整体上看,2014年的月末到期产品规模在每一季度末均处于相对最高位,在下一月末跌为波谷,最大跌幅近1万亿元。
新规这对于理财投资者有哪些具体影响?21世纪经济报道综合分析发现:影响更多的偏正面。首先,不少投资者只盼着购买银行在月末、季末发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模式可能会改变。普益财富也预计,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将从过去季末时点突然上涨,转变为一定时段的“温和提升、平稳运行”的态势。
但也无须太担忧理财产品的收益会受到影响,因为决定收益水平的核心因素是市场上资金成本的变化。普益财富就预测,银行理财产品的集中发行和到期产品的时点由原来的月末或季末提前至整个下半月,季末最后一月有可能是整月。
因此理财的发行收益率提价周期将被拉长,总的来看甚至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行业平均定价水平相比过去会有所上升。
其次,因为保本型理财产品从发行开始日至到期清算日结束都属于银行存款,因此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发行占比或将出现上涨。再者,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银行要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预计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或将被拉长。
从期限来看,以第三周的数据为例,1-3个月的产品占比达到50.91%;3-6个月也达到了31.95%。
正如此前每周报告曾提及,不少银行为降低支付投资者的收益成本,经常殷勤向投资者推荐期限30多天、40多天短期理财产品,然后不断增加资金的空闲期。在新规之后,投资者通过配置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在市场利率下行周期无疑可以提前锁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