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美变色中东祸患无穷

2014-10-08
来源:香港商报

   2011年北非和中东爆发「阿拉伯之春」反政府示威浪潮以后,多个政权相继倒台,美国政府有份推波助澜,支持反对派或直接军事干预。当时西方舆论吹嘘中东民主将开花结果,3年后的今天,只见各国深陷乱局、极端组织乘势崛起。如今美军在叙利亚空袭恐怖分子,反映「阿拉伯之春」带来的愿景已幻灭,美国只好收拾自己一手造成的残局。

 
  「阿拉伯之春」后,几个「变天」的国家陷入无休止动荡,部分局势甚至比之前更差。埃及重返军方统治,很多曾是「革命」象徵的自由派沦为阶下囚;利比亚陷入内战和无政府状态;也门人只记得美军无人机在当地狂轰滥炸,而非推动民主。美国精於颠覆政权,但说到扶植有能力的继任人,则乏善可陈。
 
  断粮新政权ISIS崛起
 
  阿拉伯国家新政权表现毫无起色,并出现政治真空,让极端势力有机可乘。叙政府在「阿拉伯之春」中「幸存」下来,华府过去几年一直要求巴沙尔下台,并计划协助反对派推翻他。然而随着「伊拉克国(I-SIS)」崛起,美军战机被迫在叙空袭ISIS分子,却很可能让巴沙尔巩固权力,引起叙反对派不满,批评华府政策混乱。
 
  美国把「阿拉伯之春」定性为「民主革命」,为其摇旗呐喊,向埃及等国的示威领袖提供训练和资助,却避谈多个被推翻的政权,曾获美国后续扶植或支持。因此,中东有批评美国及西方国家以往支持独裁者,却在反对派夺取政权后,立即倒向新政府,认为西方并非真心支持革命,只因当权者大势已去,欧美才试图借此保障其在当地经济利益及政治影响力。
 
  政权相继更迭后,中东伊斯兰政党凭藉群众支持抬头,他们掀动各地反美情绪升温,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的美国大使馆先后遇袭。分析指,美国目前处境非常尴尬,由於不能公然反对民主原则,难以再大举干预当地政局,唯有眼白白睇住多年来在中东及北非的影响力逐渐消失。
 
  为私利美暗中策划政变
 
  对比冠绝全球的军费开支,华府投放在那些声称是「宣扬民主」的「非政府组织」的资金可谓九牛一毛,但取得的成果较军事作战还要丰厚。以席卷中东的「阿拉伯之春」为例,很多策划反政府运动的领袖和参与者,均接受了这类组织的训练或资助。这些组织包括美国国际民主研究院(NDI)、国际共和研究所(IRI)、自由之家等等。NDI与IRI由美国国会设立,NED每年从国会获得约1亿美元(约7.8亿港元)拨款。
 
  这些「非政府组织」除为民间运动提供资金,还会教导运动领袖如何筹办示威、利用媒体宣传等。埃及2011年爆发反政府示威,领导示威的「4月6日青年运动」领袖曾在2008年获邀到纽约出席论坛,他们事后坦言学到的知识在发动革命期间十分有用。不过,接受美国「非政府组织」支持对民间运动领袖亦具风险,例如有「4月6日青年运动」领袖曾在2009年向美国大使馆透露,有成员批评领导层与自由之家合作形同「叛国」,甚至警告会在网上公开一切。
 
  网战西方左右逢源
 
  在「阿拉伯之春」反政府示威中,互联网和社交网站扮演重要角色。有学者指出,阿拉伯国家当时普遍缺乏信息科技人才和装备,西方国家一方面协助中东反对派「网络翻墙」,另一方面又迫当地政府大洒金钱,购买和升级网络屏蔽设备,从中大赚一笔。这就是说,网络的「矛」和「盾」都来自西方。
 
  突尼斯前总统阿里於2011年「茉莉花革命」被推翻,成为「阿拉伯之春」的导火线,美国随即表示会提供金钱援助,让当地推行改革,美国参议员麦凯恩更形容「这场革命非常成功,区内楷模」。然而「革命」无法惠及民生,如今突尼斯饱受经济问题困扰,年轻人失业严重,更被ISIS等恐怖组织招揽,前往叙利亚参加圣战。
 
  而美国近年干预中东主要的军事行动,要数2011年与北约空袭利比亚卡达菲政权,导致卡达菲遭推翻。当时美国容许武器流入与恐怖组织「基地」有关的武装分子,使对方势力壮大,结果养虎为患,间接导致2012年美驻班加西领事馆遇袭。西方推翻卡达菲后,对利比亚撒手不管,该国目前遭内战撕裂,仍处水深火热。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