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2014年10月5、6、7连续三天时间里,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香港嘉德先后在港岛上演了七场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的拍卖,再把香港佳士得同期举办的“Asia+/First Open ”算在内,一共八场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的拍卖汇聚于此。不仅有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也有东亚南亚以及西方当代艺术的呈现,包含了亚洲艺术代表吴冠中、赵无极、白发一雄、草间弥生以及西方艺术家则包括安德烈斯.古尔斯基、乔治.康多、理察.佩提伯尔尼等,奉献了亚洲及全球顶级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更不乏现当代艺术流派的创始人。现当代艺术跨国界的热络演绎,足以说明2014秋季市场迎来了一个国际拍卖机构和国际藏家互动的胜景。
随着嘉德拍卖在7日晚间落幕,连续八场的拍卖终见结果,盘点各大拍卖行的数据显示:苏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总成交额6.15亿港元,总成交率为87.7%。在随后举行的日场拍卖中,二十世纪艺术、当代亚洲艺术、东南亚艺术总成交额分别为3.5亿港元、4.5亿港元和1.5亿港元,成交率分别为80.2%、81.5%、70.8%。 佳士得“Asia+/First Open”拍卖总成交额为2.2千万港元,成交率为65%。 保利香港“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总成交额1.7亿,总成交率68.1%。
夜场好不等于市场好
2014年10月5日晚,香港蘇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在阵阵掌声中落幕,共呈献58件20世纪中国艺术、当代亚洲艺术和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之顶尖艺术珍品。此前的总估价4亿港元。总成交额超过了6.15亿港元,其中有九位艺术家作品刷新了个人拍卖纪录,他们是刘小东、方力钧、刘炜、贾蔼力、安妮塔-马塞塞-何、常书鸿、王兴伟、米高-柯瓦卢毕亚斯、王光乐。80%的拍品超估价成交,总成交率达87.7%。这一结果让所有关注当代艺术的人都兴奋不已,于是拍卖一结束,“当代市场的春天来了!”“青年艺术家要起来了”等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并迅速在网络上盛传。
由于每年每季苏富比、佳士得举办的当代艺术晚间拍卖都汇集中当今市场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作品,市场关注度非常高。这样的夜场成交情况也往往被人们视为当代艺术的风向标。然而这个风向标的指向意义以及为今后板块的强力挖掘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还有待观察。晚间拍卖刚一结束,记者就听到后排的买家说:“现在高兴还太早,市场到底什么情况要等明天日场方能见分晓。”
果不其然,6日举行的日场拍卖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尽管在数据上看到,拍品普遍超过了事先估价,总成交率也达百分之七八十,但现场买气非常一般,拍卖室内差不多空出一半,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估价内成交,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不乏流标者。法国二十世纪艺术经销商塞宾在看完苏富比拍卖后表示:“我认为二十世纪部分作品的表现在预期之中,无论日场或夜场。夜场推了19件作品,重点依然是围绕赵无极、朱德群等大师,也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日场中,好的作品同样也是高价,但买家明显变挑剔了,一些稍微不太理想的作品,签名有点奇怪的东西,都不会出现高价,甚至卖不掉。我觉得这是好现象,我们需要时间来思考,什么样的东西是真正可以被市场所接受的。”
塞宾接着补充说:“但是,如果你问晚间拍卖,我认为它绝对不能是风向标,至少说不能完整地反映市场全貌。可以肯定,如果晚间拍卖都不理想,那市场肯定糟糕透了!但是晚间拍卖成绩尚好,也不能以此为凭来证明市场处于强势了。毕竟晚间拍卖挑得都是最好的、最稀有的东西,例如这次赵无极的《秋之舞》,乃五十年来首登拍卖,是赵无极创作中非常难得的。这种东西无所谓什么时候出来,都必定出现高价,跟市场好坏没有关系。又比如,这次推出了常书鸿的东西,从业这么多年,我第一次见到常书鸿的油画!我一直以为他后来研究敦煌石窟之后就再也没有创作了,居然还能看到这么一幅油画,我也感到很幸运。后来700多万落槌,我觉得一点都不贵。很有意义的一幅作品,其实历史意义会更大一点。如果有人经历过重庆大轰炸,我觉得那是非要不可了!”
青年艺术家能否顺利接棒?
在苏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的晚间拍卖中,最具有戏剧性的应该还属几幅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这是苏富比夜场中首次引入70后年轻艺术家所取得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由此可见市场兴趣点的转移。1979年出生的贾霭力,其作品展现了“文革”后出生一代的想法。他极富幻想力的画面,及高超的绘画技巧,为当代中国艺术的总体印象增添了新的元素。其《疯景1号》来自艺术家早期最重要的同名系列,艺术家在创作此画时已届“而立之年”,作品中以签名式的闪电笔锋,形象化地表现了这个变化万千的信息时代,而画面上那个戴着防毒面具的人物犹如艺术家身影,暗喻了艺术家身处这个时代的矛盾、复杂、不安及焦虑的心情。这件作品终以1180万港元成交,并刷新了艺术家的纪录。1976年出生的王光乐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是央美年青艺术家组织N12的重要成员。其作品《水磨石2004.1.1-2004.2.5》来自其最为著名的系列,当年展出时曾震惊艺坛。艺术家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仔细地把水磨石的表现纹理表现在画布上。作品远看似抽象,但走近一看,其实是非常写实的作品,它凭借纹理的变化来绘描光线的变化,充满诗意。这件作品也以刷新艺术家纪录的544万港元成交。此外,刘韡(1972年生)的《紫气系列H2》也以280万港元落槌。
香港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专家林家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对年轻艺术家有如此倾向,一方面因为知名艺术家已经进入非常高的价位,而近来当代艺术市场呈现两极化行情,导致买家也有了两个关注的焦点:其一专注“60后”的艺术家,因为他们的创作已趋于稳定,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也已经明确。其二则关注更为年轻的艺术家,与前者相比价格相对偏低。同时,年轻艺术家热也得益于市场资讯的发达与媒体大量的报道而为人们所熟知。
中国当代艺术何以与国际逆行?
也许激动之后归于平静,想一想,中国当代艺术在2014秋季拍卖中的表现,依然与人们的盲目乐观有不小的距离。但是Artprice在此前给出的年度报告中却显示,2013-2014年,这是全球当代艺术拍卖史上达到的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当然这主要归功于美国市场的拉动。这不禁令人发问,何以在全球当代艺术所处的最佳时间段,中国当代艺术却呈现不温不火的情势?究其原因,在中国当代艺术数字虚高的背后,却难有与之匹配的理论扶持。
华雨舟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受市场所累。“艺术机构、拍卖行甚至是艺术家自己都在追求所谓的高价。谁过千万了!谁过亿了!拍卖行一味地追求业绩,让数字好看。我们现在很多的衡量方式就是数据,甚至把它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了。我们在强数字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很多最基本的东西,比如拍卖行只强调成交额,却没有做好质量的保障。况且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很大的一个问题在于:太多的人是出于一种投资或者投机心理在去买画,这样的市场本来就不健康。我们现在最迫切的任务就是需要去教育市场——让他们真正处于一种喜好去收藏、去消费。我们应该去教育收藏者持有一种欣赏艺术的态度。而你再来看看我们的拍卖行、画廊、又或是艺术基金,说得全是怎么帮人家赚钱,一旦市场出现逆势的时候,你就没法再去跟人解释,那么也就意味着有了泡沫,要崩盘了。我认为拍卖行这个平台,应该拿到的很多东西,是稀缺少有的,才会引起机构或者藏家的关注,又或是拿一些有特殊意义的东西,这才让拍卖有价值。比如,上次一家拍卖行拿了一位服装师的收藏,很有意思,我们也却买了两件。仅仅作为收藏,并没有再打算买卖,赚钱。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比较良性的拍卖。其实现在的市场逆势也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市场中的各行各业,从拍卖、画廊到媒体都应该从中得到启示作用。”
苏先生在台湾经营当代艺术,他也抱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西方一个艺术家或者某一门类艺术的市场上升的前提,必定是做足了学术的底子。“一个高价背后必须有学术理论作为支持,你总要给买单的人足够的解释——为什么这东西这么贵?而中国前几年市场盲目冲高,却很大程度上缺乏了理论基础,所以如果在这方面得不到改善,市场还将在困境中走下去。”
作者: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