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莫迪亚诺:我是困境和战争时代的孩子

2014-10-11
来源:法国《读书》杂志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瑞典文学院宣布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词称,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醒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  

以下为译自法国《读书》杂志对莫迪亚诺的采访。

(原采访很长,这里只节译了有关《夜半撞车》的部分)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写《夜半撞车》(Accident nocturne)的?在上一部小说《小首饰》(La petite bijou)之后马上就开始写了吗?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不,在上一部小说结束和这本开始之间,有两年的时间间隔。这很复杂,因为总是与主题有关——但是“主题”这个词并不确切——有关一些事,它们沉睡了二十年,或三十年,然后苏醒过来。在《夜半撞车》的开头,一个人被一辆车撞倒。这,这三十年来一直萦绕在我脑中。

您能知道何时该开始一本新的小说吗?

P.M.: 不,都得靠摸索。就象一个拿着摆进行测试摸索的人。我记笔记,列清单。15年后,我在笔记里找到这些东西……

“一天深夜,在那遥远的日子里……”您的小说这样开头。您总是在第一句便开始整个故事吗?

P.M.:是这句句子定下了小说的基调,就像钢琴曲的第一个小节。海明威曾说,当人们找不到第一句句子时,应该删除开头十行直达核心。我,习惯上,更喜欢立刻找到它。但偶尔,人们也用略为含糊的方式开头……可以跳上一辆开动的列车。不幸的是,为了给予一种自然的印象……这种自然,它从不自然而然地来。

在《夜半撞车》里,那决定性的事件,恰好发生在这一时刻:一个年轻人,在遥远日子里的一个深夜,被一辆汽车撞倒。

P.M.:对,这是个打击。这打击,将他从某种梦游症中唤醒,从整个青少年生活中唤醒。这打击,我将它置于成年;因为成年,是理智之年。这些简单的词,与一个准确却有象征性的年龄相对应。

“大多数人”是由个人组成的,从法律上说,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成人。

P.M.:对,因为在21岁之前,那就象一种地下生活,人们有什么都不做的权力。有某种距离存在于……

您说“人们”。但是,这地下的感觉,是您个人在这个时代重新感觉到的。

P.M.:对……那是在阿尔及利亚战争结束的时候,实行宵禁至少已有16年。去国外需要父母的批准,除了去比利时。

根据您的想法,什么是《夜半撞车》的主题呢?

P.M.:这很难说。人们并非总是很清楚自己所写的东西。这是一种冲击,将主人公从昏睡中唤醒。是他略显模糊的一段生活的终结。他渴望生活。生活中的这些时刻具有象征性,事情突然转向好的或坏的一边。一种过渡时期。他自己也说:“要是没有这事故……”可以说,这是某个正在逐渐转变的人的苏醒……如同人们受毒品控制时……但这,适合于生活的一段特定时期……

您的生活?

P.M.:对。也许这发生在无根的人们身上。这些人不在轨道上,被框在一个中间地带,家庭的或学生的。这是我曾经体验到不确定性的时期……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小伙的故事,由他所成为的成熟男人讲述。

P.M.:对。一个隔开一段时间距离讲述的故事。

为什么总有这距离?为什么总是过去时?

P.M.:很少能在当时讲述故事,因为总需要有一定判断所需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感觉流淌而过的时间。促使我写作的,是重新找到痕迹。不以直接的方式讲述故事,而是令这些故事有一点谜样的晦涩。宁愿重新找回故事的痕迹,而不是故事本身。当我们正面接触故事时尤应如此。就像一个多面的雕塑……我们倾向于重构它。启发会更大。

或许是现实太过琐碎以至于您无法从正面接触它?

P.M.:并非如此。是因为现实总是片段式的。偶尔,我们讲述着某个人,接着便失去了视野。我们会忘记一些特定的事,自愿地或非自愿地。我们对自己说谎。所有这些构成了碎片的全部。也许警察卷宗是个例外。然而就算在那里面,也会有错误。

您说了对自己说谎。您的大作中有这情况吗?

P.M.:我的写作并非为了试着认识自己,也不是为了自省。我宁可以一点可怜的偶然元素:我的父母、我于战后的出生……来找到这些元素中的一点磁性,而这些元素本身不具有重要性;来折射某种想象。自传性的情节在我看来总象某种圈套,除非它有诗意的一面,如同纳博科夫的《彼岸》。自传性的语调有某种人工的东西,因为它总是暗示有一个导演(une mise en scène)。对于我,我宁愿写艺术化的东西,将微不足道的元素加工成型。

您说想赋予事物磁性?您如何理解磁性?

P.M.:就是找到平凡的事物和背景的超现实性。就像一条街,客观上,它没有任何新奇之处。

为何要寻找这种超现实性?

P.M.:因为我有一种印象:事物的真正现实存在于这种超现实性中。有一种磷光,并不一定由我而来,而是来自事情本身。

您写小说的方式就是如此:赋予事物、人和他们存在之重以“磁性”或“磷光”。

P.M.:对,经常地,在写作之前,有一些胡思乱想,但这幻想只对于特定的事物:地点或人物。我需要特别真实的事物,才能表达这个时代梦游般的一面。

所以可以这样总结:《夜半撞车》,是一个年轻男子在巴黎的故事……

P.M.:我曾尝试将他生活的环境翻译成一个特定的年龄。一种陌生的、无结构的环境。父母们被视为幽灵和幻想的空间。对于此年轻男人的医学解释,是他曾使用了麻醉药品。但是在这儿,他并不需要。在这青涩岁月,他就处于这状态。这很难解释。这是我愿意翻译的东西,因为我也曾体味过那个时期。

这小伙感觉上和您很接近。他期待幸福却生活在巨大的焦虑的重压下。

P.M.:他的焦虑来自外部环境,并非他本身。我总感觉我是困境时代的孩子,战争的孩子。人们总在谈论德国对法国的占领(l'Occupation),但对我而言并非无须付出代价。

《夜半撞车》是您最接近自传的书吗?

P.M.:在一个忧伤的城市,我以我认识的环境作为背景。但这儿,对,有一些主要元素并非出于虚构。被车撞倒那件事……

或者那个小伙的精神状况?

P.M.:小伙的精神状况,以太,还有女人的名字:雅克琳娜博塞尔让。伊莲娜纳瓦希。我使用真实存在的名字。所有合适的名字,我父亲的形象,恶梦的情景……这些都是曾发生在我生活中的事情。

是什么使《夜半撞车》成为一本现在写而不是10年或20年前写的书?是什么使您成为一个今天的而非昨天的作家?

P.M.:无论如何,就算我们写中世纪的故事,我们也是现代的作家。

《夜半撞车》(Accident nocturne)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

Gallimard

中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1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