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委書記豐立祥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其落馬第一個周末,大同市民放鞭炮慶祝。迥異於豐立祥,原大同市長耿彥波雖已調任太原,但民眾還是聚集起來希望他重返大同。
10月18日上午,千餘大同市民聚集在大同和陽門廣場,希望原市長耿彥波重返大同。
大同古城中隨處可見的拆遷和廢墟。
因為生意冷清,大同古城內很多商鋪尚待出租。
古城牆的燈光正在亮起,一位掌燈者的人生已經黯淡。
10月15日,據中央紀委網站消息,山西省大同市委書記豐立祥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兩天後,其山西省人大代表職務被罷免。
消息很快傳遍大同每一個角落,放炮成為一些大同人表達喜悅的最直接方式。與此同時,另一位官員的名字再次被頻繁提起。
他是耿彥波,曾和豐立祥搭班,擔任大同市長,2013年2月赴太原擔任市委副書記、市長。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大同采訪時了解到,迥異於豐立祥,耿彥波在大同享受了截然不同的待遇。一些大同人極盡溢美之詞,表達對“耿市長”重返大同的渴望。
一位是落馬書記、一位是明星市長,很少有一個城市像大同這樣愛憎分明。近乎整齊劃一的聲音背後,是民望與官聲的考驗,亦是城市命運的選擇。
盼與怨:書記與市長的“冰火兩重天”
10月18日,大同東城牆腳下,近千名群眾聚集在和陽門廣場。廣場四周是嚴陣以待的警察,中間是“大同市公安機關維穩處突拉動演練”的條幅。
走進人群當中,很快就會明白這些人的來意。
“他在大同這幾年,啥也沒幹,還是把耿市長調回來當書記吧。”聚集的人群肆無忌憚地數落豐立祥的不是,同時表達對耿彥波的贊許。
這是豐立祥“落馬”後的第一個周六,整座城市仍處於一種“亢奮”的情緒之中。
“你沒見15號,跟過年一樣,PM2.5估計都激動地爆表了。”古城牆附近的煙花爆竹銷售點前,一個小夥子喜滋滋地曬出業績——當天下午,他的收入比以往多了三成。
根據多位受訪者事後的描述,豐立祥被調查當天下午,大同市區的街頭、小區、市委大院門口乃至市政府家屬院裏都響起了連串炮聲。
一天後,一則主要內容為10月18日上午9點在和陽門廣場為“耿市長”請願的消息通過網絡、微信以及口口相傳被廣泛傳播。
當天上午,近千人陸陸續續趕來,到中午時分才陸續散去。
這便是被譽為“三代京華、兩朝重鎮”的大同,曾經是北方各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的中心。
自己落馬引發民眾歡慶,這是豐立祥一定不會想到的結局。這位出生於1957年的山西朔州籍官員,2006年4月調任大同,8年期間先後擔任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以及市委書記。
這也是大同改頭換面的8年。2008年,大同全面啟動古城保護,陸續修複古城牆、四合院等曆史文物。2009年,以魏都大道為首的全市21條道路開始修建或新建。2013年,代表大同新貌的禦東新區五大場館主體工程全面完工,曾經的“大縣城”終於露出都市面貌。
大同人更多地將這些成績歸功於豐立祥的前任搭檔、大同原市長耿彥波。
這位曾在山西靈石、晉中、太原等地任職的山西晉中籍官員,2008年調任大同。
在擔任大同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期間,他推動了城市拆遷、道路新建、古城修複等多方面的工作,也曾因為超乎常規的“大同速度”在全國引發爭議。
和耿彥波面臨的爭議相比,豐立祥得到的評價近乎“一邊倒”。
不少大同人指責他當市長時庸庸碌碌,沒做成什么事兒。
一個例子是,2006年,豐牽頭修過一條連接市區和同煤集團的大慶路。作為當時的“樣板工程”,這條路修了兩年,通車沒多久又變得坑坑窪窪,工程質量頗讓人失望。
明與暗:當溫和書記遇上強勢搭檔
澎湃新聞檢索新聞報道發現,豐立祥主政大同期間也曾做過不少表態和努力。
比如,他提出過“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的理念,力圖改變當地“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他熱衷於深入周邊區縣調研,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豐立祥對大同古城的修複建設也給予支持,多次強調古城牆合攏要加快進度。即將在今年11月開工建設的大(大同)張(張家口)高鐵,也得益於豐立祥的推動。
不少大同人對他還是不買賬。多位接近過他的知情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豐立祥做事中規中矩、能力一般,是位缺乏個性的官員。
“他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特色。”一位知情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豐立祥表面和和氣氣,只求安穩做官,很少得罪人。平時別說開會,就是和工作人員一起吃個飯,他也只會講一些浮於表面的客套話,十足的官員做派。
另一位知情人士則透露,豐立祥家住太原,每周五下午都會趕回200多公裏外的省城,通常周一下午才會出現在市委大院。這個習慣除非有上級領導來,一般不會打破。
因此,雖然在大同主政多年,他在當地仍顯得面目模糊,似有似無。很多人對他的落馬都感到詫異,理由是印象當中,他做過的事情太有限。
特別是在大同任職兩年後,豐立祥迎來了新的工作搭檔耿彥波。
耿彥波是山西晉中和順人,比豐立祥小1歲,以個性鮮明、性格火爆著稱。調任大同後,他以強勢作風掀起了“造城運動”。
“不比不知道,一比就覺得好多官員都不行。”多位與大同市政府接近的人士坦言,耿彥波是個“工作狂”, 每天從早到晚什么都抓,而且事無巨細、身體力行,這也使他的風頭很快全面蓋過豐立祥。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耿彥波在2009年寫過一篇《大同賦》。這篇作品初次亮相就在大同城鄉規劃展覽館,之後成為當地文化標志之一。2012年,大同大學書法專業師生曾用各種書體書寫《大同賦》並舉辦主題展覽,作為大同市長的耿彥波出席了開展儀式。
多位大同官員對澎湃新聞表示,表面看來,兩人相處還可以,不像外界傳的那么糟。特別是大同這幾年在城建方面取得的成績,沒有豐立祥的配合和忍讓,耿彥波也無法順利開展工作。
“平時遇到關鍵性問題,他們也會互相商量,比如2009年雲岡石窟景區因違法建設被國家文物局緊急叫停,這個困難也是兩人共同面對並解決的。”多位大同官員回憶。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的關系似乎又有些微妙。
一位接近大同市委的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耿彥波事情多,總在現場辦公,經常不參加市委常委會議。這一行為也被旁人解讀為不把書記放在眼裏。
豐立祥也在試圖“捍衛”自己的“一把手”地位。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豐立祥十分注重自己的媒體曝光率。有關他的報道如果出現錯別字,豐立祥本人馬上就會發現。
他還曾因為耿彥波經常上“頭條”而自己的新聞比較少感到惱火。為此,當地媒體特別做了調整——盡可能增加書記的內容。如果書記和市長同一天各自有活動,必須確保書記的版面。
“後來只要有豐立祥的新聞,耿彥波就基本上不了頭條。”這位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
走與留:一紙調令激發的民望與官聲
“上頭條”的尷尬在2013年2月結束。
2013年2月7日,山西省委任命耿彥波為太原市委副書記。緊跟著第二天,太原市人大常委會任命耿彥波為太原市副市長,代理太原市長。
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讓不少大同人感到意外。大同市規劃部門一位工作人員對澎湃新聞回憶,2013年2月3日,他們還在向耿彥波彙報新一年的工作計劃,沒有發現任何市長要調走的征兆。
也是在2月3日這一天,《大同日報》頭版刊登了耿彥波被山西省委組織部確定為“市委書記”考察對象的公示。
這是繼2011年12月後,耿彥波第二次被列為“市委書記”考察對象,這個信號也被各界普遍認為,他將接替豐立祥出任大同市委書記。
因此,當耿彥波調任太原的消息傳出,一場聲勢浩大的挽留請願活動在大同爆發。
請願從2013年2月12日開始,持續近一周,其中不乏市民下跪、打橫幅、喊口號等舉動。
“剛開始市委、市政府也不知道怎么辦,只能先給省裏彙報。”一位知情人士對澎湃新聞回憶,請願活動進行到第五天左右時,時任山西省委副書記金道銘深夜趕到大同傳達省委指示,將這一活動定性為“非法集會”。
時隔一年半多,當金道銘、豐立祥先後落馬,山西省委原書記袁純清調離後,另一位接近當地政府的人士仍表達了謹慎的看法。
他告訴澎湃新聞,當時參加請願的人大多數都是出於自願。只不過,請願開始的時間是大年初三,在大同這樣的三、四線城市,其時照片沖洗店、打印店基本都關門了。一夜之間能出現大量條幅、標語和照片,讓人覺得有些匪夷所思。
這個疑惑“絲毫”不會撼動耿彥波在一些大同人心中的地位。
在他離開大同1年零8個月後,10月22日下午,數十位老者聚在大同古城四牌樓附近,熱議對象依然是“身邊的政治”。
“老耿來的5年,大同變化比過去30年都多。”年過50的老劉至今還住在古城內的棚戶區。他說,如果不是耿彥波去年調走,拆遷慢下來,今年冬天也能住進有暖氣的樓房了。
73歲的老段對耿彥波“白加黑、5+2”的工作方式充滿欽佩。大同有句話叫“見市長比見局長容易”,包括他在內,很多人都見過在工地忙碌上的耿彥波。
在數十位老者的記憶中,耿彥波面容清瘦、皺著眉頭,穿一雙落滿灰塵的舊皮鞋,老百姓當面找他反映問題總能當場解決——這與傳統語境下的“清官”形象幾近吻合。
耿彥波留給不少大同市民的好感,也讓豐立祥處境頗為被動。
在大同的8年時間裏,豐長年在市委的辦公室,老百姓很難見到本人。新聞報道中的他基本都是在開會發言,對普通市民來說基本上沒有吸引力。
這也是中國地方執政者一個很常見的景象。書記和市長,本是市委和市政府的“一把手”。前者是黨內職務,定基調、統攬大局、掌管人事;後者是行政長官,負責具體行政事務。
他們分工不同,贏得的關注度也有所不同。這也是為官之道的一門“學問”,有人重視上級評價,懂得經營“官聲”,有人熱衷深入基層,善於積累“民望”。
當耿彥波被調離的消息傳出,“民望”再一次集中爆發——不少參與2013年初請願活動的大同人認為,是豐立祥占著書記的位置,耿彥波才不得不離開。當時亦有人編出“空談誤國豐立祥、實幹興邦耿彥波”的段子,揶揄這位當時的市委書記。
“人事任命最終還是省裏決定的,老百姓的心情能理解,不過看法還是太偏頗了。”當地一位政府官員頗有些無奈。
礙於身份,他不願對豐、耿二人做更多評價,但也承認,耿彥波在他心目中堪稱“完美”。
明與暗:當溫和書記遇上強勢搭檔
澎湃新聞檢索新聞報道發現,豐立祥主政大同期間也曾做過不少表態和努力。
比如,他提出過“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的理念,力圖改變當地“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他熱衷於深入周邊區縣調研,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豐立祥對大同古城的修複建設也給予支持,多次強調古城牆合攏要加快進度。即將在今年11月開工建設的大(大同)張(張家口)高鐵,也得益於豐立祥的推動。
不少大同人對他還是不買賬。多位接近過他的知情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豐立祥做事中規中矩、能力一般,是位缺乏個性的官員。
“他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特色。”一位知情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豐立祥表面和和氣氣,只求安穩做官,很少得罪人。平時別說開會,就是和工作人員一起吃個飯,他也只會講一些浮於表面的客套話,十足的官員做派。
另一位知情人士則透露,豐立祥家住太原,每周五下午都會趕回200多公裏外的省城,通常周一下午才會出現在市委大院。這個習慣除非有上級領導來,一般不會打破。
因此,雖然在大同主政多年,他在當地仍顯得面目模糊,似有似無。很多人對他的落馬都感到詫異,理由是印象當中,他做過的事情太有限。
特別是在大同任職兩年後,豐立祥迎來了新的工作搭檔耿彥波。
耿彥波是山西晉中和順人,比豐立祥小1歲,以個性鮮明、性格火爆著稱。調任大同後,他以強勢作風掀起了“造城運動”。
“不比不知道,一比就覺得好多官員都不行。”多位與大同市政府接近的人士坦言,耿彥波是個“工作狂”, 每天從早到晚什么都抓,而且事無巨細、身體力行,這也使他的風頭很快全面蓋過豐立祥。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耿彥波在2009年寫過一篇《大同賦》。這篇作品初次亮相就在大同城鄉規劃展覽館,之後成為當地文化標志之一。2012年,大同大學書法專業師生曾用各種書體書寫《大同賦》並舉辦主題展覽,作為大同市長的耿彥波出席了開展儀式。
多位大同官員對澎湃新聞表示,表面看來,兩人相處還可以,不像外界傳的那么糟。特別是大同這幾年在城建方面取得的成績,沒有豐立祥的配合和忍讓,耿彥波也無法順利開展工作。
“平時遇到關鍵性問題,他們也會互相商量,比如2009年雲岡石窟景區因違法建設被國家文物局緊急叫停,這個困難也是兩人共同面對並解決的。”多位大同官員回憶。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的關系似乎又有些微妙。
一位接近大同市委的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耿彥波事情多,總在現場辦公,經常不參加市委常委會議。這一行為也被旁人解讀為不把書記放在眼裏。
豐立祥也在試圖“捍衛”自己的“一把手”地位。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豐立祥十分注重自己的媒體曝光率。有關他的報道如果出現錯別字,豐立祥本人馬上就會發現。
他還曾因為耿彥波經常上“頭條”而自己的新聞比較少感到惱火。為此,當地媒體特別做了調整——盡可能增加書記的內容。如果書記和市長同一天各自有活動,必須確保書記的版面。
“後來只要有豐立祥的新聞,耿彥波就基本上不了頭條。”這位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
走與留:一紙調令激發的民望與官聲
“上頭條”的尷尬在2013年2月結束。
2013年2月7日,山西省委任命耿彥波為太原市委副書記。緊跟著第二天,太原市人大常委會任命耿彥波為太原市副市長,代理太原市長。
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讓不少大同人感到意外。大同市規劃部門一位工作人員對澎湃新聞回憶,2013年2月3日,他們還在向耿彥波彙報新一年的工作計劃,沒有發現任何市長要調走的征兆。
也是在2月3日這一天,《大同日報》頭版刊登了耿彥波被山西省委組織部確定為“市委書記”考察對象的公示。
這是繼2011年12月後,耿彥波第二次被列為“市委書記”考察對象,這個信號也被各界普遍認為,他將接替豐立祥出任大同市委書記。
因此,當耿彥波調任太原的消息傳出,一場聲勢浩大的挽留請願活動在大同爆發。
請願從2013年2月12日開始,持續近一周,其中不乏市民下跪、打橫幅、喊口號等舉動。
“剛開始市委、市政府也不知道怎么辦,只能先給省裏彙報。”一位知情人士對澎湃新聞回憶,請願活動進行到第五天左右時,時任山西省委副書記金道銘深夜趕到大同傳達省委指示,將這一活動定性為“非法集會”。
時隔一年半多,當金道銘、豐立祥先後落馬,山西省委原書記袁純清調離後,另一位接近當地政府的人士仍表達了謹慎的看法。
他告訴澎湃新聞,當時參加請願的人大多數都是出於自願。只不過,請願開始的時間是大年初三,在大同這樣的三、四線城市,其時照片沖洗店、打印店基本都關門了。一夜之間能出現大量條幅、標語和照片,讓人覺得有些匪夷所思。
這個疑惑“絲毫”不會撼動耿彥波在一些大同人心中的地位。
在他離開大同1年零8個月後,10月22日下午,數十位老者聚在大同古城四牌樓附近,熱議對象依然是“身邊的政治”。
“老耿來的5年,大同變化比過去30年都多。”年過50的老劉至今還住在古城內的棚戶區。他說,如果不是耿彥波去年調走,拆遷慢下來,今年冬天也能住進有暖氣的樓房了。
73歲的老段對耿彥波“白加黑、5+2”的工作方式充滿欽佩。大同有句話叫“見市長比見局長容易”,包括他在內,很多人都見過在工地忙碌上的耿彥波。
在數十位老者的記憶中,耿彥波面容清瘦、皺著眉頭,穿一雙落滿灰塵的舊皮鞋,老百姓當面找他反映問題總能當場解決——這與傳統語境下的“清官”形象幾近吻合。
耿彥波留給不少大同市民的好感,也讓豐立祥處境頗為被動。
在大同的8年時間裏,豐長年在市委的辦公室,老百姓很難見到本人。新聞報道中的他基本都是在開會發言,對普通市民來說基本上沒有吸引力。
這也是中國地方執政者一個很常見的景象。書記和市長,本是市委和市政府的“一把手”。前者是黨內職務,定基調、統攬大局、掌管人事;後者是行政長官,負責具體行政事務。
他們分工不同,贏得的關注度也有所不同。這也是為官之道的一門“學問”,有人重視上級評價,懂得經營“官聲”,有人熱衷深入基層,善於積累“民望”。
當耿彥波被調離的消息傳出,“民望”再一次集中爆發——不少參與2013年初請願活動的大同人認為,是豐立祥占著書記的位置,耿彥波才不得不離開。當時亦有人編出“空談誤國豐立祥、實幹興邦耿彥波”的段子,揶揄這位當時的市委書記。
“人事任命最終還是省裏決定的,老百姓的心情能理解,不過看法還是太偏頗了。”當地一位政府官員頗有些無奈。
礙於身份,他不願對豐、耿二人做更多評價,但也承認,耿彥波在他心目中堪稱“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