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有克制講策略 惟不失原則底線

2014-11-04
来源:香港商報

德國柏林每年的「五一」節都會有激進遊行人士破壞秩序,警方如臨大敵

  香港違法「佔中」活動已持續一月有餘,示威者無視法治、霸佔道路、衝擊社會秩序,激起的不滿與日俱增。而特區政府的誠意善意與警方的專業忍耐則得到大多數港人的支持和理解。放眼海外,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民眾的抗議示威其實也並不少見,群體性事件是當今世界各地所共同面臨的複雜社會問題。不過,這些國家,尤其是德、美、英等發達國家在處理群體性事件或類似的執法活動時,均依據本國國情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處置程序,尤其是對此類事件的原則底線把握以及策略方式等方面,有很多積極借鑒意義。香港商報記者 郭志文

  1、為應對「五一」遊行大膽改革
  德:由攻擊型轉向保守緊縮型

  在德國柏林,一年一度的「五一」節大規模遊行示威已經成為不成文的慣例。「二戰」以後,德國從憲法上絕對保證公民的集會遊行示威和言論自由權,警方無法從法律層面對集會遊行示威進行干預。不過,通過長期經驗的積累,柏林警方從2004年改革應對方式,形成了一套有效處理群體性事件的策略。

  積極勤務戰略易致對陣

  對德國警方來說,每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都是一個需要嚴陣以待的日子。柏林「五一」遊行示威活動始於1987年,其後每年形成「慣例」。這一天,各國的極左和極右青年齊聚柏林,白天參加各種工會例行組織的各類集會或遊行活動,當晚是德國傳統的女妖之夜節,隨節日氣氛高漲,逐漸演變為極左和極右青年間的互毆以及與警察之間的激烈對抗。

  從前,柏林警方一直採取攻擊型的積極勤務戰略。即從聯邦範圍內調兵遣將,向街面投入盡量多的全副武裝的警察,形成人陣,並派出裝甲車等特種車輛,從硬實力上對遊行聚集人群進行武力震懾。但這種做法反而無形中形成了警察和遊行群眾對陣的態勢。

  2004年,柏林警方大膽改革,由攻擊型轉向保守、緊縮、克制型。在警力和裝備不變的情況下,街面上盡量不要擺方陣,將整個遊行示威空間分割為三個相互隔離的區間,在每個區間設置一個監控點,精銳部隊屯兵於三個監控點上,並在三個區間的交界邊緣設置警力,以使每個區間成為各自獨立的絕緣體,防止敵對遊行群體間大規模滲透而引發危機。外面巡邏的警官都把防暴頭盔掛在腰間,頭戴貝雷帽面帶微笑地出現在市民中,減少緊張和對抗氣氛。

  提前積極對話收效顯著

  而從2004年起,柏林警局還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事前預防上,即通過廣泛的溝通取得戰略上的主動。

  首先,積極與社區政客、區長對話。往年區裏的政客都覺得「造反有理、遊行無罪」,不理解警方的勤務措施,甚至通過向柏林內政施壓來阻止警方的行動。從2004年開始,警方提前主動進行溝通,展開對話,以事實論證爭取到了大部分政客的理解與支持。

  其次,與社團領袖對話。克洛伊茨貝爾格區是柏林也是德國最大外來移民區,「五一」遊行示威中有大部分搗亂分子都是生活在這裏的外來移民和「赤貧階層」。土耳其、中東、前南斯拉夫等國的外來移民裙帶關係非常強,因此,社團在這些移民群體中扮演重要角色。警方將他們作為傳話的載體,設法先做通他們的工作,並且在當天讓各社團領袖都出現在遊行現場。

  第三,與宗教領袖對話。宗教是一個抓住人心的重要槓桿,甚至比社團還重要。柏林警方通過與宗教領袖的對話,使他們宣講不能使用暴力,有的領袖甚至禁止自己教區的年輕人「五一」節出家門,這種方法成效顯著,參與暴亂人數明顯減少。

  第四,與學校和家長對話。「五一」騷亂中很多都是未成年高中生。因此柏林警方把犯罪預防工作主動做到學校和家庭裏去。柏林每個警署都指定了一名專職與學校對話的警官,負責在各學校講授安全法律,每周在學校都有固定的安全諮詢時間。同時,派警察走家串戶,與家長進行談話,讓他們阻止孩子出門鬧事。

  2.「內部爆破式」驅暴防滾雪球效應

  除在預防方面做足工作外,德國還制訂了嚴格的刑事責任追究政策以形成威懾。警方會騰出大批人力精力,放到事後的刑事追究和打擊處理。例如成立專門的圖像分析室,每年騷亂之後整合視頻和圖像資料,由專業人員利用專業設備進行分析辨別比對,然後進行搜捕。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在街道、圖書館等公共區域張貼印有嫌疑人照片的通緝令。此外,警方使用了大量的便衣「臥底」,留存蒙面者的圖像事後追究。在德國,被警方追捕時如果逃跑按法律就會被認定為「消極襲警」,要受到刑事處罰,因此,這些手段形成了有效的威懾作用。

  用裝甲警車開道有缺陷

  另外,柏林警方還在遊行當日的驅暴方式上進行了改革。以往警方採用的是傳統的方法,即用裝甲警車開道,壓制騷亂人群,使他們往後退。這種方法的缺陷是,騷亂人群的退路沒斷,撤退過程中又把其他尚未發生騷亂的集會捲進了騷亂,形成滾雪球效應。

  而現在,柏林警方在調動兵力的問題上變得更為慎重,採用內部爆破式。前面已提到有三個遊行區間,警力都分別駐紮在三個監控點和遊行區之間接壤的邊緣地帶。如某區間發生騷亂,警察將從屯兵處衝出,施暴者當然四散,這樣騷亂人群就被分散了。如果施暴者逃竄至其他區間,他們在「邊界」上就會被「邊界」警察逮個正,不會產生以前的波浪效應和雪球效應。

  一般來說,石頭是騷亂人群最常用的武器,以前路面以石磚為主,2003年柏林市政部門對克洛伊茨貝爾格區街道的鋪路石進行了翻新,採用堅固厚重的大石板加用水泥鋪就,防止示威者「就地取材」。而為防止商店被砸及防止施暴者用砸碎的玻璃再次犯罪,分局要求克洛伊茨貝爾格區所有沿街商鋪,都必須裝鋁合金窗門。為避免燒車事件發生,警局還下令在「五.一」期間關閉克洛伊茨貝爾格區所有的公共停車場。

  搶「地盤」擠佔騷亂空間

  除此以外,柏林警方還認識到,武力並不是解決問題唯一和最好的方法。「五.一」當天,柏林警方會在往年的騷亂嚴重的地區搶佔「地盤」,組織室外文娛節目。據悉,警方和克洛伊茨貝爾格區的一個土耳其大社區還曾進行了一場足球友誼賽,由警方提供飲料和小吃,由此擠佔騷亂空間。

  3.美:「佔領華爾街」違憲 捕近千人

  發生在美國的群體性事件,一個典型的代表就是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在當年的憲法日9月17日,近千名示威者以抨擊造成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的政商體系為由,湧入紐約市的金融中心華爾街並拒絕離開。之後,類似的運動向華盛頓、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等數十個城市蔓延,甚至波及全球多個國家。

  在持續兩個多月的示威過程中,警方與示威者的衝突時有發生。10月1日,紐約的示威者在行經布魯克林大橋時對警方多次警告置若罔聞,不僅佔據了人行道,還走上了行車道,造成了交通堵塞。布魯克林大橋連接曼哈頓和布魯克林,滿足數萬民眾的出行需要,是紐約的一條交通要道。因此警方隨即手清場,整個過程逮捕了超過700名示威者。

  「清場信」:威脅公共安全與健康

  11月15日,紐約警方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佔領華爾街」的大本營祖科蒂公園進行了突擊清場。當日凌晨,數千名頭戴盔甲、手持盾牌的警察湧進公園,向示威者散發「清場信」,要求他們即刻離開,並帶走所有物資。信中說,示威者長期佔領公園,到處都是帳篷和標語,已經對公眾安全與健康構成威脅。同時,一些警察用高音喇叭喊話,要求示威者在20分鐘之內自行離開,如果拒絕將會遭到逮捕。整個清場過程僅僅持續3小時,所有駐守在公園內的示威者被全部驅散,約200人遭到拘捕。差不多相近時間,美國其他城市以及倫敦、巴黎、多倫多等多地都進行了相同方式的處理。

  法庭也支持了紐約警方的做法。就在清場第二天,紐約高等法院頒布命令,稱「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並沒有賦予示威者在一個廣場內無限期野營的權利」。儘管法庭允許示威者回到公園,但裁定他們不可攜帶帳篷及睡袋入內。在深秋季節沒有帳篷和睡袋禦寒,「佔領華爾街」運動很快轉入低潮。

  FBI曾視佔街為「恐怖主義」

  在平息這樣的群體性事件的過程中,美國警察執法毫不手軟。大量示威者稱在清場時遭到了警察的粗暴對待,包括推撞、扭打、使用胡椒噴霧等。之後還有美媒爆料,聯邦調查局(FBI)的內部文件顯示,FBI曾經對「佔領華爾街」的示威者進行監控與調查,還數次將佔街運動稱為「犯罪活動」,甚至「國內恐怖主義」。

  不僅如此,根據美國國會90年代通過的「1033項目」,五角大樓每年會將過剩武器分配給各地執法部門以應對反毒梟及反恐行動。因此在平息一些群體性事件時,警方甚至會出動軍事武器。例如在近期弗格森鎮因黑人遭槍殺而發生大規模示威,當情況開始走向失控時,當地警方即發射煙霧彈、閃光彈、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驅散人群,甚至還出動了直升機和裝甲車。

  4.英:「篷布革命」違法 閃電清場

  就在香港「佔中」開始不久,英國倫敦也出現了遙相呼應的佔領運動。這場被稱為「篷布革命」的罷工佔領運動由英國醫療服務系統員工發起,隨後多個工會參與,意在反對政府削減工資。運動於10月17日開始,原本計劃持續9天,不過,僅僅3天之後就遭到倫敦警方閃電清場。15名示威者遭到逮捕,其中還包括一名前往現場的市議員。

  15人遭捕 包括綠黨領袖

  17日,200餘名示威者在倫敦議會廣場安營紮寨,稱英國的政治制度存在腐敗和失效的問題,導致所選出的政客無法代表人民,要通過和平佔領的方式表達正視貧富差距、分配不均等社會訴求。時逢連日陰雨,示威者帶了大量的防水篷布,運動也因此而得名。

  儘管多數示威者僅僅只是手舉標語席地靜坐,19日晚間,倫敦警方就派出百餘名警察進行了強制清場。警方稱,根據2011年頒布的《警員改革與社會責任法》,在廣場外紮營是觸犯法律的行為,要求示威者在30分鐘之內離開,否則將會遭到逮捕。30分鐘之後,警方開始行動,面對拒絕離開的示威群眾不惜採取暴力手段,並逮捕了15人,事後還稱將對他們提出起訴。因接到示威者投訴警方暴力執法而專程前往議會廣場的大倫敦市議員、資深綠黨領袖瓊斯也被捲入其中,遭到了「有生以來首次被捕」。

  主流媒體集體失聲

  面對本國的強制清場,英國媒體似乎集體失聲。英國《衛報》27日報道稱,在這場運動面前,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英國的主流大報堅持認為此事無關緊要,沒有報道的必要,出現在抗議現場的記者幾乎都來自伊朗、俄羅斯、卡塔爾等國。

  5.委:美幕後操縱 終遭報復
  巴:積極對話 堅決執法

  最近一年以來,示威浪潮在南美也接連不斷。今年年初,委內瑞拉爆發一系列抗議活動,反對總統馬杜羅領導的執政黨。5月,巴西則因為政府花費大量人力物資籌備世界盃而爆發大規模抗議。

  委驅逐3美外交官報復

  委內瑞拉的抗議運動出現在1月7日,劇烈暴力衝突持續了兩個多月。示威者認為,馬杜羅及其前任查韋斯造成了國內嚴重的腐敗、貧窮、高暴力犯罪率等問題。政府的價格管制等政策導致國內高通脹率及食物短缺。1月的一起劫殺案和2月一起強姦未遂案更是直接引爆了示威活動,加上反對派趁勢加入,抗議很快蔓延到各大城市。而反政府示威者與防暴警察的衝突導致多人被捕、受傷和死亡。

  馬杜羅總統指責反對他的人的目的是發動「經濟戰」,特別指責乃資本主義的干涉。委內瑞拉政府認為,美國右翼政客是煽動和操縱國內暴力抗議活動的幕後黑手。作為報復,該國以「密謀顛覆政府」的罪名驅逐了3名美國外交官。

  巴表現傾聽及回應態度

  巴西的抗議運動開始於世界盃前夕,除了抗議政府浪費過多資源在體育事件上,還有反對公交系統漲價、抗議當局腐敗、要求政府增加對公共服務體系的投入等訴求。根據巴西憲法規定,民眾有權進行和平示威抗議,但一旦示威抗議演變成打砸搶等暴力活動,警方就要用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加以反制。「大力神盃」抵達巴西利亞體育場當天,千餘人在市內舉行抗議,並與警方發生了肢體衝突,防暴警察和騎警動用盾牌、馬隊和催淚瓦斯驅逐暴力示威抗議者。聖保羅等巴西其他多個城市同一天也爆發了數千人規模的反對世界盃的示威抗議活動。整場運動造成1人死亡,百餘人受傷,250多人被捕。

  不過,相較於委內瑞拉政府的強硬態度,巴西政府的姿態較低。總統羅塞夫公開表示抗議運動是「合法的」,各級官員也都表現出了傾聽和回應的態度,積極促成對話。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局勢,因此示威者並沒有將矛頭指向特定政客,羅塞夫上月還成功獲得了連任。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