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國學復興僅靠調比例是不夠的

2014-11-04
来源:香港商報

  王長久

  習近平9月9日在北師大批評學校課本刪除古詩詞和散文的做法,批評「去中國化」傾向后,內地對國學傳承的重視就持續加溫。

  接觸不等於接受

  北師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任翔透露,由北師大文學院老師編寫的北京市義務教育語文教材,大幅提高了古詩文所占比例。明年9月起,小學一年級《語文》的古典詩詞,將由現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個小學階段不少於100篇。

  而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近日則稱,該社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材將發生變化,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材已送教育部審批,如獲通過,這批教材將於明年9月開學進入學校課堂。該社啟動了對使用了11年的這套《語文》教科書的修訂工作,將課文中古詩文所占比重由過去的約占25%提高至35%,以讓學生們接觸到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有跡象表明,內地正在掀起修訂中小學語文教材熱,將普遍迎來更多的國學經典內容。筆者認為,在課本中增加國學經典的比重,確實可以讓學生們接觸到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接觸到」不等於接受,接觸到是方式,讓學生接受才是目的。要讓學生更多地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真正地吸收國學的精華,還需要在傳承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創新。

  聽得懂更要用得上

  毋庸置疑的是,國學是個寶藏,十三經、諸子百家、二十五史、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國學精華汗牛充棟,其中有非常多的對中小學生世界觀和方法論形成產生重要而積極影響的內容可供選擇。所以,國學復興首先要作的就是在內容上創新。

  教材的編者要站在學生的位置來作選擇,離開了學生接受能力,再好的內容也是枉然。如《論語》中孔子談論如何改善學生們的學習,如何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如何處理和老師、家長及同學的關系的內容,就是學生們聽得懂用得上的草根國學。而孔子談論如何為政,如何明哲保身,如何對待小人和女子等的內容不但深奧,而且也和當代不合時宜。所以,不可為了追求提高教材中國學經典所占的比例而放低了國學經典選擇的標準。

  喜聞樂見,聽得懂,用得上的國學經典才是學生能接受的,才是最終會對學生成長形成正能量的精華。中國人一說文化傳承總是愛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說明用是靈魂,在遴選國學經典篇目中應根據時代變化,秉持揚弃原則,優選最具時代價值和文化意義的篇目。

  目前一些私塾,乃至學校組織的讀經興趣班讓學生成本成本地背誦經典的做法,對國學照單全收的做法,效果值得懷疑。

  背得好更要講得好

  近年來內地一些學校引入台灣的國學教材,可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嚴重缺乏國學老師。不少語文老師能把國學經典內容的字面說個七七八八就算不錯了,深入淺出出神入化地講出國學精妙之處的寥寥無幾。所以,國學教師荒是內地的一個大問題。

  國學傳授方式也是個大問題,如果國學老師效仿電影電視劇中私塾老師「一言堂」式的填鴨,遲早還是會受到學生們的抵制。現在內地一些國學機構就在研究,如何把國學經典改編成可以在網上下載的網絡劇,可以在學校課堂上表演的舞台劇,可以上線的微電影,可以連續看的情景喜劇,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國學傳承不僅要做加法,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到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更要在傳承中做減法,通過創新教學來讓國學喜聞樂見。國家也應該加大在國學傳播中的投入,讓國學優秀的規範逐漸變成國人的習慣,是中國教育界的一個重要使命。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