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廣東省部分地市的鄉鎮有火葬指標,而這些地方盛行土葬,當地民政干部不惜「跨省買尸」,託人從鄰省廣西扒墳掘尸,轉運到廣東火化充數。為了完成指標,堂堂民政干部居然干起挖墳盜尸、鸡鳴狗盜的勾當。火化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殯葬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出發點在於節約用地、保護土地資源,同時有利於公共安全以及建立科學、文明的殯葬習俗。根據「殯葬管理條例」第2條規定,殯葬管理的方針是「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喪葬用地」。然而這里的「積極地、有步驟地」,在現實生活當中往往變成了強制推行。中國千百年來有著「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的傳統喪葬觀念,移風易俗雖關乎民風開放及社會文明建設,但是當該風俗在基層社會中有很強根基時,行政權力的強硬會遭遇基層社會更強硬的反抗。因此,政府在實施摒弃土葬、推行火化的殯葬改革進程中,面對民眾的認知和行為上的底觸,需要做大量耐心細緻的工作,簡單粗暴地給基層官員下達火葬指標是一種懶政思維。
火葬推行應因地制宜
行政考核中,對官員的政績予以指標量化雖然看起來簡便易行,卻有罔顧現實生活复雜性之嫌,尤其是涉及生育、死亡等領域,不宜用下達指標的方式進行數字化管理。當指標的任務越沉重,對人性的扭曲越強,官員買尸就是荒唐指標對人們樸素情感以及公序良俗殺傷力的體現。從實際情况來看,火葬推行應該是因地制宜,不能簡單予以劃分。例如很多偏遠山區地廣人稀,植被茂密,尸體的搬運、火化、墓葬花的成本非常高,施行土葬反而更合乎情理。土地稀缺的地區適宜推行火葬,但不能夠強制,而應鼓勵實施跟本地區相適應的殯葬方式。其中關鍵在於徹底祛除畸形政績觀和粗暴指標化管理的遺毒,通過軟性疏導和普及教育,達成社會各界對殯葬改革的共識,才能在回歸其公益本義的基礎上,讓殯葬改革推行得更加順暢。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