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何日生放弃了光彩夺目的电视主播工作,加入慈济,开始了自己的慈善生涯。用他的话说,当时的他并不是突然顿悟,而是被证严法师的大爱所感动。但是,这十几年来,何日生却真的在慈善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相比其他名人所谓的“顿悟”出家,何日生的“悟”,也许更纯粹。
11月13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主办,凤凰厦门承办的“2014全球华人善财领袖论坛”在厦门帝元维多利亚酒店举行,作为慈济基金会发言人的何日生应邀出席。一丝不苟的西装和发型带着台湾人常见的温文尔雅,对所有人经常性的合十鞠躬、慢声细语,则显示出慈善和爱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中。对于慈善,何日生确实比大部分人都有发言权。
何日生在13日下午举办的“全球华人善财领袖论坛”上发言(图片来源:凤凰厦门)
付出到没有烦恼,就是真正的慈善
什么是慈善?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何日生的答案更加另辟蹊径,他告诉凤凰厦门,付出到没有烦恼,就是真正的慈善。很多人认为,慈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但何日生愿意承认自己的“利己”,因为“利他也净化自己”。其实,付出到没有烦恼,也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进入慈济后,何日生感到,他找到了一生的追求。“我就是要追求这个(慈善),慈善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心灵很欢喜。跟自己相处,我很快乐、很平静,我觉得生命很有价值。我过去做新闻行业,虽然生活很优渥,也有一定的地位,但它无法给我的生命带来宁静的快乐。世界上有很多争斗,我不想参与,但又不得不去。而做慈善之后我知道,我可以不去,我只需要把善扩大,把爱扩大。”
从表面上看,何日生似乎把慈善当做了避世的桃花源,然而,也许正是这种心态才让何日生对慈善深深热爱并全力以赴。“助人为乐”是一个小学生都会用的词语,而何日生用爱诠释了这个词的深刻意义:助人不仅是因为“乐”,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做慈善不是有多少钱,而是能激发多少爱心
从一双婴儿鞋、每天给家庭妇女5毛钱开始,历经几十年,慈济已发展为台湾最重要的慈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何日生也意识到,做慈善不在于能出多少钱,而是能激发多少爱心。
何日生说到了1999年的台湾“9.21”大地震,那场地震释放了相当于30颗广岛原子弹的破坏力,造成了2415人的死亡、1万多人的受伤以及10万多栋被毁的房屋。震后,慈济承诺修建51所学校。
这让社会上的很多人,包括慈济内部的大部分人都表示不理解,认为这超出了慈济的能力,做慈善也要量力而行。当时证严法师说,慈济作为台湾最主要的慈善组织,当然要承担这个责任。那么,没有经费怎么办?这就需要激发更多的爱心。最后,慈济募集到90几亿台币,两年半的时间内,把51所学校全部建好。
这给了何日生很大的启示,他认识到,慈善组织在更多的时间里所扮演的应该是一个“联系人”的角色,而不是单纯的“执行人。”“所有的资源来自于你能不能激发别人的爱心,激发爱心的时候,你的善款的使用是无私的,同时也把好的品质带给了更多的人。”
过程的善胜于结果
慈善本是大爱,但在商业活动中,太多的人让慈善变了质,变成了谋取利益的工具,很多企业做慈善,说穿了就是花钱买名声、买关系。对此,何日生无法认同。他表示,慈善就是慈善,不可以用慈善的手段来换取利益。
而相比慈善的结果,何日生更注重过程,他认为,过程的善才能达到最终的善。“在我们建设爱心医院的过程中,所有工人都是素食,不烟不酒。工人以前不习惯洗手,我们在工地设计了很好的琉璃台,工人洗完手,会有志工递上毛巾。这给了他们极大的尊重,在这种尊重之下他们也会更加尊重自己,最后,大概97%的人都戒掉了坏习惯,工地上也是维持了干净、整洁。”
这就是过程的善的意义,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在这个过程中,被救助者都会受到善的影响,得到了尊严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善”中的一员。
链接:何日生,台湾著名新闻人,现任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发言人。曾留学美国,并担任过多个电视台的新闻主管,获奖无数。他拍摄的《清水之爱》(骨髓移植发展史和骨髓库建设的纪录片)荣获2004年国际艾美奖。而在荧屏上度过15年的辉煌后,他毅然放弃一切,加入慈济,成为终身慈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