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在中國古建築中也是一種特殊的類型,它的發展變化很大。現存的地面古建築中,要以闕為最早,漢代的地面古建築除一兩處石祠而外,就是闕了。闕一般有臺基、闕身、屋頂三部分。
闕,又稱作兩觀、象魏,實際上就是外大門的一種形式,與牌樓牌坊的起源可能有相同之處,但后來的發展則分道揚鑣,各盡其能了。根據《說文解字系傳》的解釋,闕這種建築物是古代帝王在宮廷大門之外建兩個對稱的臺子,在臺子上建樓觀,上圓下方,因其兩臺子之間闕然為道,所以稱為闕。因為在闕樓上可以觀望,所以又稱之為觀。又因在闕上懸掛法典,所以稱之為象魏,《周禮·天官·太宰》上就有「乃懸治象之法於象魏」的記載。因此,古時候經常把闕作為帝王宮廷的代表。如《漢書·朱買臣傳》上有「詣闕上書,書久不報」的記載。岳飛《滿江紅》詞里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指的也是帝王的宮殿。秦始皇的阿房宮氣勢更為雄偉。「表南山之巔以為闕」,把高山引來作為他宮殿的外大門了。還有直接把兩山對峙之處稱之為闕的。
闕的種類按它所在的位置分大約有:宮闕、壇廟闕、墓祠闕、城闕、國門闕等等。宮闕早期的遺物也已不存,現在保存唯一的一處宮闕遺物就是北京明清故宮的午門。它的位置在皇宮正殿大門太和門之外,但它與早期兩觀形式不同了,已與午門相結合,構成為凹形的平面,把兩觀形式與門組合在一起。我們如果把兩旁的東、西雁翅樓分開,還可以重現兩觀的形式。現在的午門又稱五鳳樓,但是在正門兩旁的側門上,還特意加上了闕左門和闕右門的名字,以保存原來宮闕的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