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曾经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日本电影《追捕》中杜丘的扮演者高仓健近日去世。许子东认为,中国人怀念高仓健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显现了中日关系中长久稳定的一面。高仓健带给中国人更多的是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好“新时期”的怀念。而张艺谋回忆高仓健“士之德操”引发热议,则让人看到了久违的“克己复礼”,也代表了国人对道德现状的不满和对君子式道德精神的共同怀念。
怀念高仓健与“仇日”等民族主义情绪无关
凤凰网文化:高仓健先生去世之后,当然是死者为大的,但是在民族主义这么强烈的一个时期,竟然完全没有关于他的负面评价?
许子东:如果高仓健要联系到民族主义的话,说明民族主义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不代表狭义的对外抗拒或者是简单的仇日。大部分的中国人真的喜欢什么人,并不一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很简单,中国人接受的马克思,也是外国人。
我在《锵锵三人行》里说了,高仓健是一个几十年来中国人最喜欢的一个日本人。因为高仓健特别,也因为国人近年来大都对日缺乏好感。其实民族主义,不应该仅仅成为转移社会现实矛盾的途径。抗日有历史原因,多年来,为了证明中国革命的法理基础,一直讲抗日和国共战争。现在对国民党统战,敌人便主要是日本鬼子了。但抗日不等同于仇日。如果讲民族主义,便把所有不好的东西都归咎为“外来势力”,这就连狭义的民族主义都谈不上。因为我们都知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的就是外来的东西,要是没有外来的文化来批判中国的东西,来批判中国的传统,中国的现实,根本就没有现代中国革命,也没有中国共产党。所以对民族主义,要有一个广义的,全面的理解。
高仓健也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机会,看看中国人跟日本人最近几十年的关系,其实并不都像现在这段时间这么糟糕。即使在中日战争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鲁迅还跟日本人内山完造保持友谊。更不要讲周恩来郭沫若,他们在日本有很多很好的朋友。把日本人通通视为像狗,小日本,整天要踏平东京,一有许可就砸车这样的,这个在过去的几十年,二战以后并不是中日关系的主流。
所以我们大概要把外交上的冲突,把日本的一些政治上的挑战姿态,跟整体的长久中日关系要分开来看的。认为一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是坏的,或者大部分的人民都是坏的,既违背人道主义,违背欧洲的启蒙主义价值观,也违背马克思主义,甚至有违背毛泽东思想。现在的中日关系紧张,是因为日本的一些政客的政治需要造成的。
我觉得高仓健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中日关系是有它稳定长久的一面的。又好像宫崎骏,又好像日本文化的很多东西,中国人还是喜欢,日本的动漫很多人还是喜欢。
高仓健的“纯净克制”是中国男演员稀缺的
凤凰网文化:不知道您怎么理解高仓健,他可能是我最早认识的一个日本大叔,总是演那种承受压力的男人,某种角度说,他在银幕上塑造了日本经济最繁荣时候的一种符号。
许子东:中国人对高仓健的好感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偶然性是因为那个时候1978年中国因为文化上政治上封闭了很久,突然开放,《追捕》跟《望乡》是最早的两部外国电影,最早的电影,所以一下子反差这样大。因为以前的样板戏都很虚假,人物表演都是好人、坏人截然分明的,一会儿坏人是邓小平,一会儿坏人是知识分子。所以那个时候《追捕》一出来,剧情比较紧张,有悬念,主人公又被警察追捕,但是他实际上是个英雄等等,这种写法,这种故事,包括《望乡》一样,还写妓女与国家的关系。这种题材和写法,对于整个文革时期的知识文化沙漠,好像刚下来的雨水,所以对那一代人印象特别深,成为了他们的青春记忆。但也只能说现在大概50岁、40岁,至少也只要30多岁这样的人,再年轻的,他们就可能就喜欢宫崎骏了,或者有的人喜欢苍井空。但是至少以前认认真真看过电影的时候,高仓健就变成他们生命记忆的一部分。
凤凰网文化:中国似乎一直没有出现类似的演员,现在的票房明星也还是喜剧风格。
许子东:高仓健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我想大概有几方面的原因吧,一个是他的有些表情,有些动作,有些姿态跟中国的习惯不是很一致的。有些集体无意识的特质,比方说怎么样也不笑,也不掉眼泪,其实也有日本文化的一些身体姿态在里边。这个中国人可以欣赏,因为中国文化里从来也有这么一些文化因素。但是在当代从样板戏开始都要搞的高大全,红光满面,激动流泪,所以克制的男演员就较少。甚至一直到了近年,你看中国最大腕的,最走红票房的还都是,葛优什么,现在黄渤、周星驰等等,还是每年的票房保障。说明偶像跟中国民众集体的审美习惯有关系。但也很矛盾,一方面中国人很欣赏他,但一方面也是人以稀为贵。在中国这样的演员也不多,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陈道明或者陈宝国等,但是中国很多戏常常让这些演员演得比较勾心斗角,剧情常常是一种复杂的人事关系,那种心里纯净表情克制的英雄,在中国剧本里较少,可能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这样的英雄也早就栽了。所以大家就对高仓健有一种距离的美感。
“士人”高仓健代表了国人对道德精神的共同怀念
凤凰网文化:微博有一篇张艺谋回忆,他讲高仓健“士”,我们是不是可以很宽泛地来讲,在很多日本人身上可能就是他的一个文化基因?
许子东:随便你看到一个日本的下级见上级的说话的那种姿态礼仪,都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张艺谋讲的,奥运会开幕式高仓健还一个人去庙里祈祷,这非常符合中国人心目中当中的一个好人。一个好人,而且还很高大,这不容易。中国习惯就是比较弱小的人才是善良的。我看了张艺谋那篇东西,我相信他讲的都是真的,当然也许有夸张我不知道。
你说人格上,一个人是不是太完美了。我们其实也并不知道是高仓健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为人。人格上我们无法也不必判断。我们看的大都还是他的艺术,他的表演,他表现了一派风格。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说欣赏这样的风格,就要否定其他的风格,其他比方幽默的风格。卓别林我也非常喜欢的,你一定要我在电影艺术上说,说高仓健和卓别林,那我还是认为卓别林的成就比他高。但是卓别林演的是丑角,所以也不能说因为他电影好就叫完美,他只是他这一方面走到极端。
凤凰网文化:所以大家到底怀念什么?
许子东:我觉得高仓健的去世给了中国人的一个怀念的空隙。这个怀念是有几方面的,第一个是怀念那个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今天回过头去看,那个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大家对过去时代真的是不能忍受,所以当时一个说法叫“新时期”,对新时期充满了憧憬,那个时候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情况就是老百姓的意愿、知识分子的意见,跟执政者的意志三者几乎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其实在中国20世纪的历史上有过,但是时间都不是很长的,那么这样的三者统一你就会觉得电影院放的,报纸看到的,在街上看到的,政府老百姓跟读书人想的全部在一起,可以想这个是多么怀念的一个时代。当时年轻人现在都已经中年老年了,他们已或者在掌权,社会是自己的重责,或者已经将近要退休了,社会变得陌生,不管怎么样,有的人觉得自己已经变化很多了,有的人自己变化不多,但是觉得社会已经变化很多了,所以他们各有各不同的理由来怀念那么一个对他们来说的青春时期。
他们无法怀念60年代、70年代,因为那个年代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其他大部分人怀念出来是血和泪。但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而这个充满希望的年代里边,高仓健又代表了他们梦的一部分,这是他们的一个怀念。
第二个怀念是所谓男性的形象从以前,从赵丹、孙道临、王心刚一直到唐国强都是那个帅男的路线,男一号都是帅哥。审美疲劳了,太多漂亮小生了,所以高仓健出来出现让大家耳目一新,就是那种硬汉,不是帅哥,沧桑,忍辱负重的一种形象。这种形象现在又被新的浪潮替,现在人们一边在消费小鲜肉、小时代,当然又怀念这么一个高仓健的时代,所以前面一个是文化层面上的怀念。所以第二个是感官审美上的怀念,尤其是现在去问中年妇女,她们还会说记得她们当初少女的时候怎么喜欢高仓健的这种形象,这个其实也是审美观念的变化,包括对性别革命的一些变化。
当然再假设一层,还有第三层怀念,第三层怀念就是目前的社会大家不管你是哪一个派别,左也好、右也好,你是掌权也好,你有钱也好,没有钱也好,几乎一个共识是很多人都觉得目前的道德观念上,出现了新的大家理解不了的东西,各种各样的,从郭美美,从什么一个供水站的局长可以贪污一亿……对于这些现象,就事论事,大家的答案是很不一样,有的人说这个是因为他们不爱国,呲必中国,有的人是认为这个都是改革不够等等,但是在这些不满的情况,其实大家可能有一个相对共同的怀念,就是怀念张艺谋所说的“士”,就是怀念一种君子的姿态,既是中国古代文化里边的精华,也是在某种意义上所谓的绅士风度,gentleman,是一个敢于承担的道德姿态,字面意义上的“克己复礼”。无形当中高仓健这个形象给了大家一个机会。说实在话,中国很多有名的演员去世还没有这么大的影响,所以高仓健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过去,代表了政治上的无奈,代表了审美上的旧梦,也代表了一种道德精神的怀念。
凤凰网文化:“士”具体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许子东:说“士”这个东西在日本得到了保持,这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日本的特产是武士精神。比较有礼貌的士的风度,也是文化大革命把这些东西真的毁了。高仓健塑造的形象态度,非常符合我们的一些怀念的一些梦想。或者也只是一种文化上距离产生的美。但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中国其实要保持的,还不只是“士”的身体形象态度表情,更应是“士”的精神节操风骨底线。
“都教授”固然甜腻 高仓健也并非全部
凤凰网文化:您提到的审美和精神是一去不复返,还是依赖某种社会条件会再度循环?
许子东:我不能预测未来,但是我想如果社会发展得好,这种审美观念应该是多元发展的,它应该是大家各取所需的,他不应该是一派压倒一派的。当然现在大家都喜欢都教授,个个都搞成头发盖着前额了,就这样穿着个小西装,很多人喜欢。那么像《小时代》这种。有人把它归结为女性看男色,说起来还是个革命,以前只有男性可以对女性审美带着情色,现在女性也倒过来看你的男色,可以吗?也可以。但是我觉得也有后革命、后现代文化“去英雄化”的背景。
讲得再实际一些,也是国际化文化工业甚至服装潮流的影响,文化工业必然跟风,现在意大利大牌服装男模好像也都是消瘦、中性甚至同性恋范儿。像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多元的文化,我觉得男人潮流也应该是多元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现在票房也大了,整个市场也大了,容纳得下各种不同的流派。说实在话要是都是都教授固然是很甜腻,但要是都是高仓健这样,那也闷得慌。
凤凰网文化:这个东西会不会是一种比如说新的庸俗,关于七八十年代的怀念太多,主观太多?
许子东:没有怀念是客观的,怀念都是主观情绪,但是你说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怀念多了,我看不到。怀念七十年代,可能有人是在怀念文革,或者完全不知当年情况,或者当年就是革命得益者,或者也因为对今天穷富现实不満。但怀念八十年代,讲的改革开放是对文革的坚决否定,中国经济从此高速增长。正好是不一样的东西。怀念高仓健的人大概不会怀念红卫兵热泪盈眶在天安门广场被接见。
许子东:现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同时亦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