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佛陀在古老的印度創建了佛教
【香港商報網訊】距今2500年前,自印度的恆河中游流域誕生了一個偉大的宗教——佛教。與基督教、回教并列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目前印度僅剩下非常少數的佛教信徒,佛陀的教誨雖然由榮轉衰,卻擴展到整個亞洲,在不同的土地上,綻放出佛教文化瑰麗的花朵。
佛法傳遞之路艱辛困苦
在紀錄片《尋根探源話佛教》中,深入探索佛教的歷史根源及不同國家的佛教習俗、教義等。2500多年前,偉大的佛陀在古老的印度創建了佛教。佛陀(Buddha)的意思就是指已經開悟的人,起源於印度的佛陀之旅經過漫長的時光一直延續到亞洲各地人們的心靈深處,聳立在印度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素有印度殺手的奇妙名稱。
佛教一開始僅在印度等地廣泛流傳,它宣揚神靈不滅和因果報應等唯心主義學說,教育人們要忍受苦難,安分守己,不要反抗、造反,要修來世,幻想苦盡甘來土天堂。長久以來印度世界和亞洲中部有著很大的隔閡,標高最低的地方是三千公尺。離開印度市區,想要來到北方的人們就必須越過這座巨大天然屏障,誕生於印度的佛教,是在佛陀死后500多年后才越過這座屏障,這說明佛法的傳遞之路一直是艱辛困苦的,但堅毅的佛教徒總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在每一個地方扎根,時間與空間對他們來說并不是最大的障礙。佛教在古印度的發展變化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個時期。各個時期都曾有過輝煌,出現過不少著名宗師。到公元13世紀,由於內部、外部的多種原因,使佛教在自己的故鄉印度,僅一個世紀就幾乎全部消亡了。數以千計的佛寺被蕩平,數以萬計的經典被銷毀,數以十萬計的僧侶改宗。直到19世紀,佛教才從斯里蘭卡又傳回到印度,才有所恢復,但發展甚微。
中國是佛教第二故鄉
在公元1世紀時,以勝法因緣,佛教輾轉來到早已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神州大地中國,從此生根發芽。歷盡七八百年的興衰變遷之后,八大宗派相繼形成,由此奠定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大乘佛教。有人稱中國是佛教的第二故鄉,其實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中國佛教在傳播大乘佛教的過程中確實起了一個核心作用。大乘佛教在公元4世紀時從中國流傳到朝鮮半島;在公元6世紀時又從中國傳播到日本。印度大乘佛教與漢文化相結合形成的漢傳佛教,其后在朝鮮、日本、越南等所謂「漢文化圈」國家成為社會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之一。印度密教與藏蒙文化相結合形成的藏傳佛教,曾經在古代世界廣泛傳播,至今仍在蒙古國、俄羅斯、尼泊爾、不丹等各相關國家中保持著強勁的影響。
佛教在印度產生后,歷史上曾出現部派佛教(小乘)、大乘佛教、密教等三大派系。但后來,佛教在印度衰亡,三大派系都不復存在。而在中國,卻保留了承襲印度部派佛教而來的雲南南傳上座部佛教、承襲印度大乘佛教而來的漢傳佛教、承襲印度密教而來的藏傳佛教。在當今世界上,如此完整保留三大系佛教形態的,唯有中國。
普陀山成西南亞佛教徒嚮往之地
而距離中國上海的東南方大約15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島嶼——普陀山。在佛教里面所謂的普陀,就是世間樂土的意思,這個地方就成為西南亞洲佛教徒所嚮往的島嶼,這個地方就成為西南亞洲佛教徒所嚮往的島嶼。
普陀山與佛教結緣,并最終形成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觀音信仰道場,是唐、宋間的事情。據文獻記載,在北方首先崇拜和信仰觀世音的人是西涼國王沮渠蒙遜。在南方,至肖梁時觀音信仰也已形成,史載梁武帝曾修觀音懺法,救后妃死為巨蟒。可見,觀世音崇拜和信仰早於東晉十六國時期已在中國流行起來,但這時的信仰尚無專門的道場。
隋唐兩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時,觀世音信仰也有了新的發展。唐人避唐太宗諱,把觀世音簡稱觀音。至晚唐,普陀山歷史揭開了它的新篇章。據傳,大中年間(847-895年),有梵僧至普陀山潮音洞前焚十指,得見觀音大士現身說法,并授以七色寶石。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有關普陀山佛教的最早傳說。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佛教又再次掀起了盛大的信仰風潮。從臺灣到亞洲各地的信眾蜂擁而至,幾乎將普陀島這個島嶼淹沒。可是此時信眾的信仰和最初已有出入。因為在佛陀死后大約500年的動盪不安的時代里,人們的願望大大的將佛教改變了,實現人們救濟願望的象徵變成了菩薩。
所謂的菩薩本來是遵守開悟境界的事物。最后變成意味著一切想要解救人們的事物。菩薩代替離開著世界已久的佛陀,以各式各樣面貌現身在世人面前,人們逐漸轉化,將願望訴求於菩薩,也造就了今天不同的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