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9

佛教中國化第一人——道安法師

2014-12-15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很多人并不了解道安法師,這位生活在唐玄奘之前的高僧,為佛教中國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道安法師,是東晉時代杰出的高僧,生於東晉懷帝永嘉六年(312年),圓寂於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年七十四(一說年七十二),出生於常山扶柳縣(今河北省冀州境)。因出生時手臂多長一塊皮肉,時人即稱之為「印手菩薩」。道安法師著述、譯經很多,對佛教貢獻很大。弟子甚多,遍布南北,慧遠法師、慧持法師等名僧皆出其門下。自漢以來,佛學有兩大系,一為禪法,一為般若,道安大師是二系佛學之集大成者。道安法師提倡「本無」(即性空)之學,為般若學六家之一。他重視般若學,重視戒律,蒐求戒本,確立戒規,主張僧侶以「釋」為姓,為后世所遵行;又很注意禪法,對安世高所譯禪籍注釋甚多。由於他綜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禪法、戒律等系佛學,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學思想以較完整的面目呈現於世,因此被視為漢晉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安法師是當時譯經的主持者,在他的監譯下,譯出了《四阿含》《阿毗曇》等經共百餘萬言。他對以前的譯本作了校訂和整理工作,并編出目錄,他提出的翻譯文體問題和「五失本」、「三不易」翻譯原則,對后世影響頗大。他博學多識,以才辯文學著稱,文章為當世文人所重。道安法師的修行生涯充滿傳奇色彩,他先依止佛圖澄大師修禪而有成就,后又棲心般若,以大乘空性為所宗,雖然生年早於僧肇大師,而不及於早年通閱《肇論》完整之般若綱要,只是游心於「心無宗」的般若見地,但依於禪觀證達無為而「開物成務」,使天下皆忘我而化育萬物。他并不推崇禪修之后的超自然神力,而是認明禪乃通達無我之路經。他的主張其實就是相對質樸的「二無我同時修」,而由先修人無我而透脫二無我,是由先遮能知的「但無能知即遮知」,與印度月稱論師「但遮所知即遮知」的原理,相輔相成而又并行不悖。雖然同樣起行於「安那般那」,但與否認大乘的后世「安那般那」內觀學人的路線完全相反。道安法師認為禪觀真正目的乃在於契入「本無」,無為而開物成務,開物方能天下皆忘我,無物始可無事而不適。也即是說,要依禪觀修靜,達成人我盡空,而獲此成就的同時,法無我空同時呈現,即依安般禪觀證獲二種無我。顯然,這不僅是小乘禪觀的目標,而是以般若為宗,將《般若經》中的第一義諦圓滿徹證於世俗諦中,不離世俗,現證勝義,依安般禪挽合般若,是道安大師迥然有別於小乘禪觀之處。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