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臺灣“九合一”選舉後的政治變化

2014-12-16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臺灣“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崩盤慘敗,這是國民黨1949年渡臺後的第二次慘敗(第一次是2000年大選失去政權);從現在到2016年初的大選和第九屆“立委”選舉,只有一年多一點的時間,臺灣未來政治態勢將如何發展呢?值得深入觀察分析。  

 
  本刊記者  何潔霞
 
  11月29日,臺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九合一”選舉投票結果出爐,藍綠執政板塊出現大幅變動。全臺灣22個執政縣市中,國民黨的席次從原來的4都11縣市,變成1都5縣;而民進黨的席次則由原來總共6個縣市翻倍至13個。29日晚上開票結束,臺“行政院長”江宜樺立即請辭並獲準。晚9時,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召開記者會,坦承“遭遇極大挫折”,並於12月3日辭去國民黨主席一職,及後更宣佈由毛治國繼任“行政院長”。
 
  臺灣社會已到跨越藍綠時刻
 
  “九合一”選舉中,臺北市的戰況一直備受關注,直到民調停止前,柯文哲及連勝文兩邊的勢力消長都還有想象空間。然而,無黨籍參選人柯文哲開票一路領先,時間走到晚上7點左右,勝局已定。
 
  臺北一向是藍營的鐵票區,這樣的結果,讓很多人“很是意外”。出現“柯文哲現象”的背後,說明臺灣社會已來到跨越藍綠、世代交替的關鍵時刻,尤其是“人手一機”,網絡世界不再是虛擬。柯文哲突破傳統的組織框架和文宣包袱,成功激發了年輕人參與熱情。無論如何,從臺北點燃的“柯文哲現象”,是一個值得各方好好咀嚼的新課題。
 
  有國民黨人士坦言,我們在虛擬戰場被打趴。國民黨選戰策略還是傳統黨務系統的打法,訴求老套又沒創意。雖然“太陽花學運”後,國民黨及行政系統成立了網絡及新媒體部門,試圖爭取網絡族群支持。但是縱觀選舉過程,國民黨的候選人大多不懂得運用網絡為自己的選戰加分,基本只流於形式。網絡戰場一面倒處於劣勢,是國民黨在首投族、年輕及中間選民全面崩盤的主因。
 
  又有學者認為, “柯文哲現象”的出現,反映出民衆對藍綠兩黨長期以來用藍綠身份和“統獨”認同綁架政治的反感。柯文哲競選之初,就以超越藍綠、結束政黨惡鬥為宣傳主軸,契合了民衆的心理,也打破了選民藍綠二分的政治思考,說明非藍非綠、不要藍也不要綠的大量中間選民,成為決定選情的關鍵。
 
  國民黨為何輸得這麼慘?
 
  “九合一”之後,臺灣只剩下一片破碎的“藍天”。“六都”只剩下新北一都,臺北、臺中輸掉20幾萬票,即使原來被認為是穩贏的地區,開票結果也意外。新北、桃園的國民黨籍參選人朱立倫和吳志揚的口碑和政績都不錯,結果卻是一個險勝,一個敗選。嘉義,南臺灣唯一的“藍色”也被“綠色”收下。
 
  主要原因是民進黨以民粹手段煽動市民,令臺灣市民對國民黨不滿,繼而進行“懲罰性投票”。一般地方性選舉,候選人的成敗受其本身主要客觀條件的影響很大,但這一次,連原本政績優良、形象穩健的執政黨候選人都中箭落馬,原因無他,受拖累是主要癥結。
 
  有學者認為,民怨才是這次選舉的關鍵。國民黨內部人士也坦言,全臺各縣市不管藍營基本盤原來有多大優勢,只要是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許多選民就是不投給他。這是選民“懲罰性投票”,是對油電雙漲、薪資停滯、物價上揚以及食安連環爆的一連串事件,所累積不滿的反映。
 
  有臺灣名嘴在政論節目上說,“九合一”給人的感覺是風向變了。以前是派一個西瓜出來選,藍營都能贏的;現在變成一個西瓜跟藍營選,藍營都會輸。調侃的說法有點誇張,不過也多少說出了民心思變的普遍社會心理。
 
  馬英九的政治困局
 
  未來臺灣政治形勢將會如何發展?記者試作以下分析:一、馬英九會面臨跛腳鴨政治困局。國民黨“九合一"選舉遭致空前的挫敗,繼內閣總辭之後,馬英九於12月3日辭去黨主席一職。
 
  馬英九於2008年當選“總統”,國民黨重新執政,又於2012年順利連任,臺灣政治環境卻使馬英九幾近陷入“連任魔咒"。所謂“連任魔咒"原指美國總統常在第二任期出現政治危機而陷入執政困境,例如美前總統列根、克林頓、小布殊及現任的奧巴馬;以奧巴馬而言,在野的共和黨於11月上旬期中選舉拿下參議院過半席次,同時掌握眾議院多數,民主黨的奧巴馬頓時面臨跛腳鴨困局。
 
  所謂的馬英九“連任魔咒",其套路則與有此境遇的美國總統大不相同。簡而言之,例如克林頓出現白宮緋聞;小布殊身陷兩伊戰爭泥淖;奧巴馬因財政問題導致期中選舉大敗。但馬英九面臨的外部與內部環境困頓遠超過美國,不但金融海嘯對臺灣經濟衝擊超乎想像,更有在野黨羈絆而使執政績效難以彰顯。事實證明,國民黨此次選舉打出“政績牌",因民進黨下絆子而難以被選民接受。 舉例來說,馬英九勇於讓油電價回歸市場機制而不得不雙漲,民進黨卻鼓動反對聲浪嚴厲批判;馬英九深化兩岸經貿交流以提振臺灣經濟,民進黨卻以民粹手段煽動市民、尤其是年輕世代集體意識大肆反撲;並非馬英九執政後才有的黑心油事件,即使馬政府六度修法防止,民進黨仍一味怪罪政府改善不力。觀諸民進黨在立法院施展的反動力量,即可窺出民進黨存心讓馬英九政府難有作為。
 
  馬英九面對非常的慘敗唯有採取非常的手段,才能緩和鋪天蓋地而來的危機。從選舉開票之夜內閣總辭、到馬英九辭去黨主席職務、再到任命毛治國組閣,狀如驚風急雨、駭浪滔天,目的在於緩和危機、穩定政局,馬英九更要藉此穩住大局,避免可能出現的跛腳鴨執政。至於任命毛治國組閣,則意在持續推展原有的執政路線。
 
  馬英九必須勇敢面對失敗、超越失敗的決心,要矢志超越跛腳鴨局面。危機就是轉機,只要痛定思痛徹底改革,才能脫胎換骨浴火重生,以更好的政績找回民意的支持。
 
  國民黨內部權力將重新部署
 
  二、國民黨方面,國民黨面對選舉大挫敗,選後情勢不容樂觀。首先,選後的黨內權力如何重新部署,需儘快平衡各方勢力,凸顯團結氣象;其二,新成軍的內閣如何匡正過去施政讓人民無感的弊病,推出可收復民心的施政,這些都讓國民黨無法稍加喘氣,必須趕緊提出對策來。
 
  選戰過後,藍營接下來的黨政佈局,就是在馬英九辭去黨主席後,把黨機器交棒給第一副主席吳敦義。馬、吳兩人也會因這場選戰,形成“生命共同體"──馬英九藉由權力分享,來鞏固未來一年地位與追求推動政策,吳敦義則靠執掌黨機器,繼續朝2016年“總統"大選邁進。
 
  在吳敦義執掌黨主席後,為了平衡黨內其他勢力,預期包括副主席郝龍斌或剛在桃園敗選的吳志揚,以及在臺中敗選的胡志強,都有可能轉入內閣,甚至取得組閣權。但這樣的黨政安排,不足以讓藍營轉危為安。藍營要繼續往前走,得想辦法完成兩大不可能的任務,一是要與立法院長王金平取得一定的和解;二是想辦法與綠營做一定的溝通,以便政府重要施政,可獲得“國會"支持。
 
  這兩件事都不容易做,但一旦促成,將有助藍營收拾殘局往前走。至於藍營伸出友誼之手後,綠營是否來個相應不理,或者繼續重回與藍營對抗的老路子,普遍認為不會,但不可避免的是,在綠營大勝後,藍營要與綠營對話所需支付的成本變高了。
 
  綠營並沒有驕傲樂觀本錢
 
  三、民進黨雖然今次選舉大勝,但仍困難重重。民進黨經歷“九合一”,新天王出列,其中得票率全臺第一、從臺南拿下逾七成選票的賴清德,不乏支持者拱著選2016大位,民進黨是否會出現“英德之爭”(蔡英文和賴清德)尚待觀察。而且,對於民進黨而言,即使像是賴清德這樣的人氣王,也需要先花大力氣解決好市政問題,解決臺南縣市合併產生的城鄉差距問題、公共設施建設不足等民意訴求。綠營執政縣市長如何延續兩岸經濟交流,切實惠及升斗小民也還有待觀察。走向2016大選,綠營也沒有驕傲樂觀的本錢。
 
  四、至於蔡英文的政治前景又如何?蔡英文原本已在2012年輸掉過一次“總統"大選,本來按照民進黨的慣例和傳統,她不應該再選,即使是再選也將會在下次“總統"黨內初選中遇到賴清德的挑戰。但由於她領導民進黨以壓倒性的姿態贏取“九合一"選舉,因而她曾經的輸選紀錄可能會被忽略,將能再次代表民進黨出戰大選,賴清德只能作其副手。蔡英文甚至為了加分,或將設法將賴清德“鎖死"在臺南市。蔡英文的去向,會否引發黨內不和,都值得觀察。
 
  五、綠營的版圖過半,對馬英九及國民黨政權已構成巨大壓力,進而對臺灣的兩岸政策造成重大影響。假如2016年大選再度“變天",則對兩岸政策帶來更大衝擊。這方面的探討,當然必須顧及“和平發展"的兩岸政策給臺灣經濟帶來的巨大利益。因此,無論是共產黨、國民黨、民進黨,都不能不考慮兩岸關係及其相向政策。尤其是民進黨,為了臺灣人民的利益,有必要認真、慎重地考量其“臺獨"黨綱對兩岸關係的不利影響。坦率地說,政治立場、政治理念的實踐,不可能完全排除現實主義的影響,所以,民進黨內部也有人提出“凍獨"的設想。
 
  兩岸政策如何演變
 
  至於兩岸交流方面,是否會繼續存在。普遍認為,雖然綠營執政縣市變多了,但不會斷絕兩岸的縣市交流,綠營會利用各種方式、機會要求與大陸各縣市增加交流接觸。
 
  另外,有分析指民進黨在選後,最重要的工作是整合公民力量,與藍營對話。綠營必須想到未來一年要積極展現執政能力,若繼續與藍營全面焦土戰,恐會讓許多公民力量大失所望,這點絕非綠營樂見。而在藍營妥協後,或許還能協助綠營做一些執政前的建設,例如正在“立法院"審查的《兩岸服貿協議》,及有待審議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由於將涉及“2016"前的民眾觀感,而且上臺後也或能利用,因而估計反正其當初“狙擊馬政府得分"的戰略目標已經達到,因而或將會放手。但預計仍要掌握主導地位,將會爭取通過民進黨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文本。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