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馬幫馱出的迤薩城

2014-12-22
来源:香港商報

紅河縣迤薩古城

  【香港商報網訊】在哀牢山中,紅河南岸的一座山梁上,屹立著一個在上個世紀初便以繁華聞名於世,被人們譽為「江外小香港」的古鎮--迤薩。

  迤薩鎮地處乾旱山梁,自然環境惡劣,解放前人民生活極為困苦,只好外出經商謀生。早在清末,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迤薩人,以敢為人先的氣魄和膽識,前赴后繼,披荊斬棘,歷時百年艱辛,打通了11條通往東南亞鄰國的跨國商道「馬幫之路」,開創了滇南邊境貿易的新紀元。在這里,勤勞、智慧的人們打通了滇南第一條通往東南亞的馬幫之路;在這里,走出了滇南旅居國外的第一代華僑,并創造了獨特的集中、西建築文化,馬幫文化為一體的古鎮--迤薩。 香港商報記者 何琛

  古城記憶

  紅河縣迤薩人走馬幫最早要追溯到1853年。當時的迤薩人迫於生計,一批有膽識的青壯年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首建騾馬隊開赴野井。民國元年(1912年)后是迤薩大馬幫縱橫千里的鼎盛時期,「下壩子」(出國)、「走煙幫」(邊境)形成時尚,相繼又打通了緬甸、泰國的商路,一大批華人在各地定居經商,組建家室,成家立業。當時的迤薩,凡是年輕男子幾乎挨門逐戶都有人參與。當時的迤薩人思想很開明,可以說是中國最早實現股份制的地方,只要有錢,都可以入股。馬幫回來的時候,按照收益來分紅。

  越來越多的迤薩人生意越做越大,有的甚至長期僑居國外,與當地人和睦相處,相互通婚,成為僑民。有的回來建蓋豪華私宅,建起了很多傳統四合院和中西合璧樓房,因為越南、老撾等國當時是法國殖民地,所以建築風格也呈現出法式風格。在這樣一個本身不生產建築材料的地方,同樣是馬馱來了磚、瓦、木材在迤薩山城建起一棟棟中西合璧的城堡建築,特色鮮明的青磚瓦四合院,不僅被稱為「滇南僑鄉」,還有一個「江外建築大觀園」的美稱。

  馬幫故里的「金子城」

  東門古建築群位於縣城東門街,於2003年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門古建築群主要由城樓、姚氏中西合璧民居和錢二官迷宮大院三部分組成,被專家們稱為「馬幫故里的金子城」。

  東門城門樓是東面進入迤薩鎮的唯一通道,占地面積5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68平方米,三層樓建築,房屋坐西朝東,進深5.63米,寬11米,高12米,第一層為磚拱城門,城門寬3.34米,高3.8米,城門的左右兩邊有兩間為當地的老年人和過路人的休息之處。卷拱大門上面有「普天同慶」四個大字;第二層與姚氏院樓相通,從姚氏院樓上城門第三層,可遙望東面的西處轄區及紅河北岸的古驛道;南面的瓦渣土司轄區;西南面的思陀、左能、落恐土司轄區。第一至三層的四邊都有防御射擊孔,抵御土匪槍襲。

  據迤薩老人講,迤薩的古建築最講究品質:一是選用當地最好的木料,屋架大都用紅椿樹、毛木樹、香樟木做成,這種木料百蟲不蝕,十分牢固。二是具有防役功能,房屋的牆壁用磚和土基砌成,厚度60厘米,最厚80厘米,內牆是土基砌成,牆內放有竹條,以增強拉力,外牆是厚實的青磚,這種結構迤薩人稱「金包銀」,主要用以防盜,還有一種防役功能是防範土匪搶劫,在房子牆體四周設有槍眼,一旦土匪入侵搶劫,可以有力打擊盜匪。三是建築速度慢,為了保證品質,規定工匠一天只能砌三層磚,當時沒有水泥,用豆漿拌石灰合成泥沙,以提高粘性。四是家家房檐雕梁畫棟,「八仙過海」以及花鳥獸等圖案應有盡有;板牆上還題詩作文,大都是唐詩宋詞,書法也相當精美;有的還摹仿唐白虎名畫;山水圖案更是多姿多彩。據專家考證,迤薩古建築具有中西特點,體現了上世紀初期的中西建築的優勢,是當時較高水平的民用建築。

  「馬幫紅顏」的悲情人生

  在迤薩,人們把趕馬出國經商者的妻子稱為「馬幫紅顏」。馬幫歷史的辛酸,不僅是趕馬人冒著生命危險遠走異國他鄉經商的艱辛,也包含許多「馬幫紅顏」用自己的一生守著無契之約,望穿秋水等候丈夫歸來的真實往事。

  100年前,紅河縣迤薩鎮人為了生活,相約合股,背井離鄉走馬幫。每當趕馬出門,馬幫漢子都會對嬌妻承諾,多則一冬一春而回,少則一年半載即歸。然而,山遙路險、吉兇未卜,時局動盪,有的趕馬人從此一別音訊杳無;有的直至客死異鄉,也未能回到家鄉。歲月悠悠、光陰荏苒,迤薩西門樓上,誰也數不清多少時日里,有多少望穿秋水盼君歸,一枕美夢成泡影的嬌妻少婦;有多少趕馬人的嬌妻在長年的企盼中蹉跎了大好年華,任紅顏盡成枯槁,愛恨交加撒手西歸。進入21世紀,許多「馬幫紅顏」歷經歲月的滄桑,走到了人生的邊沿,最后帶著見上丈夫一面的夙願遺憾地離開了人世。

  「馬幫紅顏」已走遠,「馬幫紅顏」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群體也將消失,但馬幫古城輝煌的背后,永遠鐫刻著她們的往事,紅河與東南亞諸國經濟交往的歷史,將記住她們的人生。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