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天籟之音 從江小黃侗族大歌

2015-01-04
来源:香港商報

鼓樓對歌

  【香港商報網訊】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小黃侗寨,極富盛名的「小黃侗族大歌」名揚海內外,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小黃侗歌是多聲部、無伴奏、無指揮的合唱復調音樂,它的發現也改變了西方人認為東方人無復調音樂的歷史。近年小黃侗族大歌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登上國際大雅之堂,精湛的演唱被傳媒譽為「清泉閃光之音樂」。從江小黃侗寨也在1994年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侗歌之鄉」;1996年被國家文化部首次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香港商報記者

  黃慶松通訊員張琪

  敘事傳史抒情口傳心授

  小黃侗寨距離從江縣城20多公里,位於高增後坡的山頂上,由於從巴山沙回從江吃過晚飯后才去的小黃,沿著崎嶇的盤山路坐車到小黃侗寨后都已經快晚上九點了,入門時跟迎接我們的侗族美少女們對了侗歌才得以進寨門。這里不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會唱古老的多聲部侗族大歌,而極富盛名的「小黃侗族大歌」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而侗族恰是一個歷史上沒有文字的民族,他們的敘事、傳史、抒情都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社交禮儀,就是靠著優美的旋律一代一代傳唱下來的。侗歌傳唱在生活中,生活也融化在侗歌里。也正因如此,小黃的侗歌絕對不是一種單純的表演和演出,它更是一部侗家兒女的精神史詩。侗族是一個具有優秀藝術創造能力的民族,侗族的大歌、鼓樓和花橋,既是侗族文化的精粹,也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

  編寫侗族杰出樂篇《嘎老》

  小黃村是大歌的發源地,被公認為「大歌之鄉」。這里人人能歌善舞,人才輩出,是極富盛名的「侗歌窩」,素有「歌的故鄉」、「歌的海洋」之稱。1949年后,小黃侗歌多次參加過全國、全省各種匯演、調演、大賽并獲獎,還曾經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侗族大歌以其多聲部的奇妙組合震驚世界,作為一種民間音樂,其結構的復雜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小黃村內有許多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層次的歌隊,各種歌隊的侗歌演唱風格方面均有獨創,且各有其成就。尤為感人者,是其老年婦女歌隊,她們用自己對生命的熱愛和音樂的靈感編寫了侗族音樂最杰出的樂篇《嘎老》。

  大歌侗語稱「嘎老」,「嘎」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嘎老」只流行在侗語南部方言地區。貴州省黎平、從江兩縣的六洞、九洞、十洞、千七、千五、千三、二千九、四腳牛等地區是「嘎老」流行的中心地區。「嘎老」由多人組成的歌隊演唱,歌隊遵循自願的原則,按性別分成男聲歌隊和女聲歌隊,然后按年齡分成兒童歌隊,年齡在8至12歲之間,接受音樂啟蒙教育;少年歌隊,年齡在13至16歲之間,若村寨有對歌活動,臨場見習;青年歌隊,年齡在17至22歲之間,是村寨的主力歌隊;還有中年歌隊和老年歌隊,中年歌隊和老年歌隊則承擔著培育新人、傳承文化的重要使命。

  處處有歌事事有歌

  至今小黃流傳著大量的侗族民歌,如男女對唱情歌、大歌、琵琶歌、蟬歌、攔路歌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侗族大歌,它是一種無樂器伴奏、無人指揮的多聲部合唱,高、中、低音混為一體,以其和聲的完美協調、格調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典雅優美著稱於世。歌隊由一人領唱,然后合唱,時而高亢寬廣,時而低沉悠揚,不時聽到鳥叫蟬鳴、江河奔流、山谷回響的聲音,現場把聽眾帶入到如詩如畫的大自然中。

  侗歌按曲調分為幾個派系,小黃侗歌在侗族地區稱為「嘎小黃」,小黃是極負盛名的「侗歌窩」。在小黃,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唱侗族大歌。村里現有歌隊20多支,隊員1000多人。在小黃,女孩子五歲開始穿裙子,也就開始與夥伴一起自由組成歌隊了,然后請寨子里唱得好的歌師來教唱侗歌,歌師的教唱是無償的,在侗寨,這種對侗歌無償的傳帶被視為一種神聖的職責,歌師對歌隊的訓練,一直要到這群女孩子長到十七八歲出嫁為止,但她們婚后仍然會繼續留在歌隊,不少家庭三代人分別在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性別的歌隊里,這些歌隊在鼓樓里的長凳上都有位置。

  在小黃,處處有歌,事事有歌。喜慶節日,以歌相賀;男女相戀,以歌為媒;生產生活,以歌傳言。每逢節日慶典,人們身著節日盛裝,相聚在鼓樓對歌,以歌傳情;當夜幕降臨,姑娘小夥便三三兩兩相邀到村口、溪邊,一邊彈琵琶,一邊唱情歌,傾訴著相互的愛慕之情和對幸福的憧憬。小黃侗歌的男女聲合唱,姑娘隊的歌聲清純如水,羅漢隊的聲音渾厚如山,似穿過天地萬物,給人一種神奇的享受,總之聽起來是極盡的悠揚。小黃侗歌的男女童聲合唱,他們身后就是侗族標誌性建築鼓樓。想一想盛大節日全寨三千多人圍坐在此唱著侗族大歌,耳旁似餘音繞梁般的一直回放著美妙歌聲。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