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杰法师表示,在笔墨当中可以参悟许多东西。
【香港商報網訊】2014年12月28日,由深圳弘法寺、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國恩禪寺、敕勒川國學藝術研究院主辦,深圳市三滴水書畫院、北京白石畫館、內蒙古包頭市乘妙書院祺寶齋等承辦的「水墨源成」印杰法師書畫義賣作品展在三滴水書畫院開展。展覽展出印杰大和尚創作的百餘幅書畫作品,旨在籌建供奉本煥長老真身舍利寶塔。香港商報記者朱求真
印杰法師在《水墨源成》書畫作品集的跋中開篇寫道,「我本是一個很有自知之明的人,可眼下卻正在興師動眾的做著一件極沒有自知之明的事」。印杰法師所言之事正是為了護送本煥長老真身舍利到國恩禪寺永久安奉,發心在敕勒川建總高49米、通身純銅的「自在光明福壽寶塔」。據悉,此塔共七層九級,塔內供奉10000尊用古法琉璃鑄造的藥師琉璃光如來像;本煥長老真身舍利及3000尊自在光明如來(煥公長老)像,都將安奉於寶塔地宮之中。
印杰法師十二歲皈依三寶,二十一歲落發出家。印杰法師感言,長這麼大,兩種人能讓自己服服帖帖,一種是有真本事的人,一種是真有德行又真講道理的人。在他眼中,本煥老和尚便是二者其一,是能知其心者、撫其心者、降服其心者的良師。為了護送本煥長老真身舍利到國恩禪寺永久安奉,圓滿成就善業,祈求蒼生福壽康寧,印杰法師收集平日創作的百餘幅書畫作品,舉辦了此次畫展,廣結善緣。
書畫是中國人的範兒
談及書畫,印杰法師說,小時候每見能書畫者便極為仰慕。尤其電視古裝片中的人物,袍袖一捋,拿起筆來在紙上刷刷點點,怎麼看起來都比拿支鋼筆瀟灑!在印杰法師眼中,那種瀟灑、飄逸,正是中國人本有的一種風範,那才是中國人的範兒。
接著,上學后書法課上不成體統的臨習,然后自己慢慢寫、慢慢琢磨,但是一直沒有歸入到正途。直至2010年得遇恩師吳悅石先生,成為快意齋的入室弟子,系統學習中國文人畫。其畫作接續中國文人畫傳統,清雅明秀,具有較強的禪境、詩性和藝術感悟。所作書法亦是秀潤樸拙,寧靜空靈,展現了一個心安神定的佛陀世界。
對於傳統文人畫,印杰法師認為,是抒發性情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表達的文人的一種心境,是對生活的一種認識和態度,并以藝術的形式記錄下來。這種表達方式并不是寫實的,也許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但是從中又能夠看到山是山、水也是水。它跟禪的理念非常接近。
寫字畫畫是為了玩兒
在中國繪畫的歷史上,曾涌現出不少擅畫的僧人,如:善導、貫休、巨然、法常、惠崇、朱耷、石濤等。清初的「四僧」代表了明末清初文人畫的高峰,影響及於當代。后人對於書畫方面比較突出的僧人常以畫僧稱之,對於這個稱呼印杰法師并不認同。印杰法師說:「按佛家所分,僧特指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出家的寺眾。只不過,我們在中國這個傳統的文化當中,人們會在他的繪畫或者是書法方面比較認可,所以說稱之為書僧或者畫僧。但是這個稱呼對於僧來講未必是一個準確的稱呼,也未必是一個正確的稱呼。」
印杰法師在此次畫展的作品集中寫過一句話,「如果在百年之后,我得到這麼一個稱謂的話,那我一生的僧侶的生涯應該說是冤枉過了。」眾所周知,僧人是一定要割愛辭親,出離紅塵。這樣的話,僧人拋棄了人們在世俗生活當中最渴望、最需求的一些東西,為了自己的信仰,去尋求一條道路,結果到最后博得了一個跟我們的信仰和跟佛教沒有關系的評語,其實是很冤枉的。印杰說,「過去古人寫字是為了用,我本人寫字、畫畫是為了玩兒,這是真的。書畫,我是從骨子里面真喜歡。但是我寫字也好、畫畫也好,只能說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不是我的主業,也不是我的正途。我現在可以說我的主業還是唸經,我是和尚。我認為自己只能說是一個相對來說會寫毛筆字、會畫兩筆,只是一個會寫會畫的小和尚。」
筆墨之中透禪機
因早已入佛門,終日精研佛典,勤於禪修,印杰法師的書畫既得文人畫精髓又透禪機。印杰法師告訴記者,日常生活中,在筆墨當中可以參悟許多東西。「比如說,我們的生活是多元化的,我們以前可能會專注在信仰上,忽視一些世俗的、現實當中所存在的事情。但是我從筆墨當中領悟到什麼?你看這個畫畫,這麼一盂水、一錠墨、一支筆、一張紙,你如果把這四種簡單的元素調和好了,也非常不容易。有的人甚至窮盡一生都在揣摩和探求如何把這四個東西調和好?一旦調和好了,隨心受用。這給我的啟發是什麼?那就是我們的生活是多元化的,我們不光要專注在自己的信仰上面,也要專注在我們身邊、現實發生的、現實社會中所存在的一些事情,也就是按我們佛教講的,出世與入世要融合起來,不能偏激。」印杰法師告訴記者說,儒家講中庸,佛教講中道,都要照顧到、都要調和,「這樣的話,對自己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印杰大和尚:
國恩禪寺開山方丈印杰大和尚為本煥長老法脈傳人,曾赴歐洲留學,2010年成為中國畫壇領軍人物吳悅石的入室弟子,學習中國文人畫。其畫作具有較強之禪境、詩性和藝術感悟性,書法寧靜空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