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榭」是中國園林建築中依水架起的觀景平臺,平臺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榭四面敞開,平面形式比較自由,常於廊、臺組合在一起。臺榭,中國古代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稱為臺,臺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臺榭。春秋至漢代的六七百年間,臺榭是宮室、宗廟中常用的一種建築形式,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最初的臺榭是在夯土臺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行射之用。臺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秦咸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臺,其高度有的達到十餘米,長度有的超過百米。漢以后基本上不再建造臺榭式的建築,但仍在城臺、墩臺上建屋。唐以后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築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於臺榭的另一類型建築。中國古典園林中水榭的傳統做法是:在水邊架起一個平臺,平臺一半深入水中,一半架於岸邊,平臺四周以低平的欄桿相圍繞,然后在平臺上建起一個木構的單體建築物。建築的平面形式通常為長方形,其臨水一側特別開敞,有時建築物的四周都立著落地門窗,顯得空透、暢達,屋頂常用卷棚歇山式樣,檐角地平輕巧;檐下玲瓏的掛落、柱間微曲的鵝項靠椅和各式門窗欄桿等,常為精美的木作工藝,既樸實自然,又簡潔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