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3

古建通鑒:塔

2014-12-08
来源:香港商報

  古印度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佛教建築稱「窣堵波」,隨著佛教在東方的傳播,窣堵坡這種建築形式也在東方廣泛擴散,漢代時傳入中國,與中國本土建築相結合形成了「塔」這種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窣堵坡與中土的重樓結合后,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發展,并與臨近區域的建築體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樓閣式塔、密檐式塔、亭閣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寶篋印式塔、五輪塔、多寶塔、無縫式塔等多種形態結構各異的塔系,建築平面從早期的正方形逐漸演變成了六邊形、八邊形乃至圓形,其間塔的建築技術也不斷進步結構日趨合理,所使用的材質也從傳統的夯土、木材擴展到了磚石、陶瓷、琉璃、金屬等材料。14世紀以后,塔逐漸從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經律系統,塔可以分為佛塔和文峰塔。在東方文化中,塔的意義不僅僅局限於建築學層面,還承載了東方的歷史、宗教、美學、哲學等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東方文明的重要媒介。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現存的山西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應縣木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