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鐘用點穴療法為患者治療。
【香港商報網訊】近日,記者到深圳市中醫院采訪「點穴專家」陳榮鐘,他是國務院新近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深圳「賈氏點穴療法」的傳承人。60多歲的陳榮鐘已經從深圳市中醫院退休好幾年了,仍然每周堅持一些時間在醫院坐診,慕名上門求醫者頗多。陳榮鐘的點穴絕技傳承自山東的賈立惠大師。談起30多年來的經歷,陳教授說,點穴這門功夫既無藥石的毒副作用、又無針刺之苦痛,簡便易行、療效可靠、男女老小都願意接受,也是最有希望走向世界的傳統醫學項目。香港商報記者林濤
點穴療法是一種用手在患者體表穴位施術治療疾病的方法,起源於中華武功點穴術,武醫同源,有上千年歷史。陳榮鐘的恩師賈立惠大師,將中醫臟腑經絡學說與武功點穴原理結合,獨創自己的點穴絕技,并在山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點穴康復醫院。陳榮鐘上世紀80年代偶識賈大師,虔誠拜師學習,在恩師「榮鐘同道,我們研醫,為光中華,加惠人類,別無它求,共勉之」親筆題詞勉勵下,勤奮學習,學成后在潮州創辦了廣東第一個點穴治療中心,使得點穴絕技又在嶺南派生出一脈,30餘載開枝散葉,弟子如雲。
陳教授介紹,點穴療法以指代針,在患者體表適當的穴位或特定的刺激線上進行點、按、壓、掐、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讓「氣」和「力」通過經絡的作用,使患者體內氣血暢通,促使已經發生障礙的功能恢復,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點穴手法有輕點、中點、重點之分。輕點約十幾公斤,重點可達四五十公斤。記者為體驗陳教授的指功,請陳教授施術,陳教授握著記者右手、戳起手指在胳膊上從下向上輕輕點叩幾下,似重錘敲擊,瞬間有了酸、麻、脹的感覺,「這只使出三分力氣,就約有十多公斤的指力」陳教授說,點穴者一定要練功的,否則達不到相應的力度和準確性。30餘年來,陳榮鐘天天練功、習武不輟,練就了強壯的體魄和令人嘆為觀止的十指神功。
對於這次登上國家級非遺名錄,陳榮鐘教授頗為淡然,作為一名醫生,在20餘年前他就煥發出事業上的輝煌。他回憶到,1991年,在上海科學館出席有20多個國家參加的國際醫學應用研討會上現場演示,患中風偏癱兩年的上海歌劇院原院長張拓坐著輪椅來治療,他施展出點穴功夫,一連串的患肢循經彈點、叩打,頭部穴位的點叩和搖動患肢關節之后,張拓院長竟站立起來,并在會場上來回走動珥珥在場的電視臺紀錄下這一場景,參會的海內外學者深深驚詫。此一役,陳榮鐘一舉成名,點穴絕技也從此開始走出國門。
1993年11月,陳榮鐘應泰國衛生部邀請在曼谷腦神經醫院做點穴療法臨床應用學術報告會,該院一位60多歲因腦血栓偏癱兩個多月的患者,被抬進來做治療,經陳榮鐘點穴治療后,自己站起來走出會場,在海外又引起一次轟動,「杏林奇葩,佛幫挺秀」泰國新聞媒體紛紛報道。這些年來,他先后多次代表國家或受邀赴韓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十多個國家出席國際醫學大會、講學、治病,曾為聯合國副秘書長、泰國總理、加拿大拿督等外國首腦治病獲稱贊,被譽為「中外友好的白衣使者」。為使點穴療法后繼有人,他舉辦全國點穴療法學習班,并在廣州中醫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開壇授課,春滿杏林。為驗證點穴的實際療效,他主持的「點穴治難疾」系列科研,先后獲省、市科技進步獎近十項。
治癱瘓類疾病有「奇招」
中風偏癱是當今醫學難治病癥之一,卻在陳榮鐘點穴療法中屢屢取得「奇效」。
他對記者總結說,在中風初期,患者大多肢體瘺軟無力、肌力差。《黃帝內經》中有「治瘺獨取陽明」論述,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參考現代解剖學,明確足陽明經循行通過股直肌這一生理特點,「我就采用重點手法刺激足陽明胃經經過的股直肌提高肌力。」在中風后遺癥期,患者往往關節僵硬、功能障礙突出,陳榮鐘認為,這時期要重點關注關節,提出「治癱重治節」,這一觀點與《黃帝內經》「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的論述是吻合的,治療中采用松筋利關節的不同手法,使眾多偏癱患者恢復了步行能力。此外,中風偏癱者,病變部位在頭部,表現卻多在對側肢體,他采用「終始穴位點穴法」,直接點叩病人串頭部病變區,同時掐、按對側肢體的指、趾甲根,促通神經、改善大腦血液循環,往往事半功倍效果顯著。
對於面癱,陳教授在患者面部表情肌上尋找敏感點,獨創「唇瞼刺激法」治面癱,使一些頑固性面癱患者得以康復。小兒腦性癱瘓更是醫學難疾,他獨創「開竅醒腦點穴法」,并對小兒腦癱臨床出現的「十個腦癱九個怕驚」的特殊醫像,在《內經》「反治法」的啟發下,提出「以驚治驚」新方法,在臨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深厚的中醫理論修養和多年勤奮的實踐,陳教授才有了今日的成就。從幾年前獲得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始,他逐步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轉到培訓接班人方面,畢竟點穴療法在中醫界還屬於「偏門」,亟待拯救和繼承。在鹽田,陳榮鐘點穴工作室就要開張,「賈氏點穴」技藝料進一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