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閱兵式(資料圖)
《印度教徒報》1月6日文章,原題:印度能趕上中國?
印度獨立之初,民眾的處境整體上比中國稍好。但中國的發展模式如今已經和40年前大相徑庭,所帶來的成功使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印度也有進步,但被中國遠遠甩在背後。
這場夢何時化為現實?
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碰到很多問題。不過,遭遇挫折之後,中國全面轉向重工業和輕工業,並且比印度在資源動員戰略上更為成功。結果1965年至1980年之間中國製造業以9.5%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中國的農業改革也更為出色。
整體而言,中國從1950年至1979年的經濟發展速度大大快於印度。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勞動生產率和資本規模比印度增長快。1978年,很少人設想過鄧小平開啟的改革開放能夠取得如此驚人的進步。改革開放強調按勞分配原則、各個層面的專業精神和有效的經濟管理,以及逐漸調整政策。
鄧小平的改革先從農業入手,然後是工業,在給農村和地方企業留出增長空間的同時,將外資引入工業領域。鄧的繼任者遵守了這些原則,但也作出調整。中國經濟增長成為可能的另一個原因是大量外資的淨流入,這是外資對中國經濟持有信心的表現。
2030年,印度人口很可能超過中國。雖然屆時中國的經濟結構好於印度,但經濟增速或將大大低於10%。若能增加就業率,提高教育水準,減少對外資設限,以及遏制腐敗,印度大有趕上中國的機會。不過,在印度喧囂的政治民主中,多黨制加上發展模式的分歧,會使問題變得更加糟糕。除非中國出現巨大失敗,否則我看不到印度能在未來25年趕上中國的跡象。(作者M.C.馬達范,傳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