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 金融產業將破繭騰飛
武漢,每天不一樣。持續進行的城建攻堅、致力升級的工業倍增計劃、多措并舉的創新創業能力提升,以及不斷加快的國際化腳步,讓復興之中的大武漢,每天充滿新變化。
如今,隨著《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總體規劃(2014-2030)》的出爐,武漢打造國家中心城市的五大支撐體系(工業倍增、城建攻堅、創新能力、服務業升級、國際化水平)正趨完備。
根據上述規劃,武漢力爭到2030年建成與國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全國性金融中心。以此為引領,大武漢金融產業正呈破繭騰飛之勢,全國性金融中心正呼之欲出。香港商報記者 李石林 陳進
增加值劍指3000億
金融是現代經濟核心,國家中心城市需要與之匹配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研究機構統計顯示,武漢綜合競爭力名列中國10大區域性金融中心第8位,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六,金融中心競爭力在中部地區排在首位。
尽管已經成為事實上的中部金融領軍者,但對處於國家厚望之中并勵志求變的武漢來說,并不能安於現狀。
新中國成立前,大武漢與大上海并稱全國兩大金融中心。改革開放初期,武漢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城市信用合作社--漢正街信用合作社,組建了國內最早的股份制證券公司之一--武漢證券公司……武漢在金融創新上曾一度走在全國前列,但現在卻與京滬深差距明顯。
恢復歷史榮光,再現比肩滬上的輝煌。早前武漢市推出的《武漢2049遠景發展戰略》中明確提出,打造武漢成為一個在金融方面擁有國際影響力與全國競爭力的世界城市。
作為「2049遠景」的有力落子,1月5日,武漢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總體規劃(2014-2030)》:
到2020年,全面建成中部金融中心,以及以科技金融為重點的全國性專業金融中心、全國性金融后台服務基地;形成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的多元化金融機構聚集區、以要素市場為特色的資金融通高效區、以互聯網金融為先導的金融創新試驗區,創新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城鎮化金融、民生金融、物流金融等,金融業增加值達到1200億元;到2030年,建成以專業金融為特色的全國性金融中心,金融業增加值達3000億元。
多年來,金融產業資源分散和地標性功能區的缺失,武漢金融產業一直難以產生如香港中環、上海陸家嘴這樣的金融高地,大大限制了武漢金融產業的發展。為解決上述問題,武漢在區域金融中心空間布局上確定了「一心、兩核、資本谷」的空間結構。
其中,「一心」是指漢正街國際金融中心區,拆遷改造后的漢正街將打造全球性新興金融機構、資金融通、金融人才的聚集區。「兩核」則以長江為軸,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在長江以北形成以武漢中央商務區--建設大道綜合金融聚集區為核心、與二七國際企業總部商務區相互聯動的金融聚集區;長江以南,形成以華中金融城總部金融聚集區為核心,與武昌濱江商務區相互聯動的金融聚集區。
中國光谷則致力於打造成為武漢的金融「資本谷」,整合科技金融、金融后台及金融要素市場,全面建成全國性專業金融中心,形成以科技金融為核心功能的產業金融及要素市場創新示範區。
武漢市金融辦主任方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一心、兩核、資本谷」的空間結構的確立,武漢市金融機構將產生集聚效應。根據規劃,到2020年武漢市金融空間發展規模將不少於3.5平方公里。
與港合作開發漢正街
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這一目標的指引下,加強對外開放和提升國際化水平是武漢打造全國性金融中心的和目標。
尽管與「十二五」初期相比,武漢金融產業有較大發展,已有33家金融機構后台落戶武漢,是全國所有城市中金融機構設后台最多的城市,但部分指標還大幅落后於京滬深等金融業發達城市。
例如存貸款餘額、法人金融機構數量、金融交易平台完善程度等,武漢仍有不小的發展空間。
正因為如此,武漢市決定變差距為合作機遇,在打造全國性金融中心的過程中走出去、引進來,加強交流與合作。
總體規劃顯示,在金融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的基礎上,未來武漢還將與上海、香港、台灣等功能型金融中心增進往來與合作,并加強與倫敦、紐約、法蘭克福、巴黎等傳統國際金融中心的聯繫,加快融入國際金融市場。
事實上,早在2013年,武漢就與上海在金融業協同發展上攜手共進。當年,武漢金融辦與上海浦東金融局簽訂金融業合作協議。
合作內容包括,雙方將在金融整體規劃、空間布局、商業配套、制度環境和政府服務等方面交流和分享經驗,建立促進金融項目跨區域發展的服務平台,鼓勵和支持兩地金融機構開展合作,協助金融機構在兩地落戶。
服務業占經濟總量達到90%的本港,則一直是武漢市在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方面學習和借鑒的對象,武漢是次打造全國性金融中心亦有本港參與。
武漢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在早前的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武漢市希望能有機會與香港進行諸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這樣的合作。規劃中的漢正街國際金融中心區,武漢市正與本港聯手將其建成「漢港服務業合作區」。
金融中心主打服務牌
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的宏觀背景之下,武漢打造金融中心過程中被賦予更多輻射、引領和帶動周邊地區的責任。
正基於此,按照《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總體規劃(2014-2030)》,武漢將建設「貢獻型」區域金融中心,主打服務牌。
規劃指出,武漢將充分發揮在華中地區的龍頭帶動作用,以武漢城市圈為突破口,推動湖北及華中地區金融市場共同建設,輻射「長江經濟帶區域」。
在具體做法上,武漢將為各地發展優勢產業提供金融服務,先在武漢城市圈內進行金融合作,再擴展到襄陽、宜昌等省內城市,逐步向江西、安徽等地擴大輻射範圍,進而吸引湖南、河南、山西等省份加入協作行列。
不等不靠,先行先試,邊規劃邊進行有益探索。如今,武漢在打好服務牌方面已有顯著成果。
來自武漢市金融辦消息顯示,總部設在武漢、註冊資本30億元、中部最大的金融租賃公司--湖北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已獲得中國銀監會批准籌建,將於今年上半年營業。
該公司由武漢經濟發展投資集團作為主發起人,聯合武漢農村商業銀行和九州通醫藥集團發起設立。其中,武漢經發投集團出資14.7億元,占比49%;武漢農商行出資10.8億元,占比36%;九州通集團出資4.5億元,占比15%。
據了解,該公司未來將立足湖北,主要從事新能源汽車、船舶、地鐵、現代物流業、醫療教育基礎設施、工程機械、光電子信息、大型印刷設備等8個領域的融資租賃。
按現行監管政策,資金杠杆倍數最大為註冊資本的12.5倍。5年后該公司將增資到100億元,可為湖北省提供1250億元的融資支持,相當於一個中等銀行在鄂的貸款規模,可為湖北相關產業發展帶來充沛能量。
鑒於武漢是國家首批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故總體規劃指出,武漢的科技金融是發展重點之一,將形成全國影響。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基地,中國光谷所在內的東湖高新區將成為科技金融的主要服務對象。
總體規劃顯示,武漢將加快組建光谷銀行和科技保險公司,鼓勵科技產業基金的設立,探索券商開展科技企業股權直投業務,并支持在東湖高新區開展股權資本化、智力資本化和資產證券化試點,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探索知識產權典當的可行性。
除此之外,規劃提出強化新三板作用,將其作為促進創新創業、催生高科技、新興產業的重要平台。自2012年東湖高新區獲批「新三板」首批試點以來,武漢新三板挂牌企業數已直逼50家,位列全國三甲,這其中一大半都是高科技企業。
大武漢的復興之路
國際化眼光奠定了大武漢復興的基調,因地制宜實干創新的作為為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了保障。
在武漢采訪,行走在大拆大建的街頭巷尾,尽管城市面貌略顯凌亂,但記者仍能夠感受到這座「工地化」城市喧囂背后蘊藏著的爆發力,感受到她那宏大的抱負正在一地一域穩步推進的升級改造中升騰。
改善城市面貌、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需要步步為營、一步一個里程碑,打造全國性金融中心同樣需要真抓實干,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踏在點子上。
早在2008年3月武漢加快推進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座談會上,時任市長阮成發(現任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就曾強調:「要務實推進,從細、小著眼,從個別領域突破,建設武漢區域金融中心。」
新近面世的《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總體規劃(2014-2030)》正如阮成發所期望,近期目標、遠期目標清晰得當,推進措施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十足。從自身實際出發,武漢全國性金融中心規劃中的「一心、兩核、資本谷」空間結構,以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消費金融、民間金融為特色先行先試的構想,對症下藥式的對自身的產業結構和功能板塊進行了全方位支持。
從自身歷史使命出發,武漢還將逐步推動湖北及華中地區金融市場共同建設,進而輻射「長江經濟帶區域」,可謂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有步驟并合理的從實處著力。
更讓人欣喜的是,對於打造全國性金融中心,武漢市的決策者最關注的不僅是吸引了多少家金融機構入駐,更多的則是如何因地制宜高位規劃,提升自身修為,逐步打造一個適宜金融產業集聚發展的良好環境。
尽管在某一段歷史時期內,武漢金融產業發展沒有像京滬深等地一樣抓到一些歷史性機遇,但武漢還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國家政策利好集聚的效應,以及實干創新的努力。
拆與建中,武漢整個城市都在進行脫胎換骨的變化。正如大武漢日新月异的城市環境一樣,劍指國家層面的武漢金融產業,必將為武漢乃至中部帶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香港商報記者 李石林 陳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