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中紀委負責打虎,媒體負責鞭屍

2015-01-15
来源:海外網

  據新浪網報道 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落馬,輿論場又在重複著其他貪官落馬的新聞場景,落馬前媒體上沒有任何負面,新聞一片靜默,而落馬後全媒體上立刻出現新聞井噴,所有關於這個官員的負面都挖出來了,看看這幾天媒體上對楊衛澤鋪天蓋地的報道標題:楊衛澤曾3次打回季建業自我批評與其切割;落馬前向同僚發短信證清白;全力投入青奧會求自保未果;遭季建業嶽父舉報;被指為攀附周永康將其老家建成明星村莊;或逼死落馬下屬;疑似情婦被查;南京落馬書記往事:視察時看中瓷花瓶直接拿。

  這兩年的輿論場,就是一波一波“貪官落馬後扒皮報道”的彙編。媒體的版面和頻道中,一邊是在位的官員以光鮮偉岸的形象占著各種版面,一邊是落馬官員被媒體無情鞭屍,構成一幅很有意味的新聞圖景。而今天的落馬官員,在昨天的版面上也是那么光鮮偉岸。兩者也許並不矛盾,但難免讓公眾有別扭之感。

  官員落馬後的“扒皮報道”往往都能讓公眾大開眼界:楊衛澤竟然這么壞,幹了這么多壞事。可我一直非常懷疑,這種落馬後鋪天蓋地的報道對於反腐敗有多大的意義?其一,能夠起到輿論監督效果嗎?當然不能,貪官已經被中紀委給辦了,在規定的地點規定的時間老老實實地交待問題呢,被報道者都看不到報道了,監督誰呢?其二,能夠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嗎?看起來好像能,但這種“知情”有什么意義呢,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獵奇”罷了,以揭秘的方式滿足公眾對於官場爭鬥和男女關系的好奇心,就像看“故事會”一樣看落馬官員的貪腐故事,而不是監督。其三,能起到反腐警示效果嗎?也不大可能,警示效果已經在中紀委網站公布的那一刻起到了,媒體隨後的報道不過是證明紀委辦這貪官辦得很對,以示眾的方式進一步“羞辱”貪官,並滿足公眾圍觀貪腐的趣味。

  官員在位,輿論的監督才有意義,官員落馬了,那只是打死老虎。事後從各個角度對落馬官員全方位的扒皮,說到底,只能起到輿論宣泄的功能:滿足公眾仇官恨官的情緒,在圍觀“通奸”、“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系”、“國賊”、“國妖”、“叛徒”之類扔向貪官的臭雞蛋中找到反腐的快感,集體完成一次情緒發泄。

  人民網的輿情分析說,中紀委成為網絡上最大的正能量。——確實如此,中紀委幹得很漂亮,一次次搶了媒體的頭條。面對中紀委在反腐敗中受到的巨大民意贊譽,媒體應該感到汗顏,在這場必將會載入中國改革史的反腐鬥爭中,媒體的輿論監督所起到的作用實在太小了。有幾個貪官是媒體的輿論監督報道後落馬的?有幾個反腐案跟媒體的報道相關?絕大多數都只是跟在紀委後面玩兒,媒體扮演的是事後打死老虎的角色。媒體發現官員問題後順藤摸瓜地調查報道,報道形成輿論,引起紀委重視介入調查,最後官員落馬,這才是一場成功的輿論監督。

  官員落馬之後,我們往往都能從報道中看到這種熟悉的情節:這個官員太壞了,網上關於他的問題早就在傳,強拆弄得老百姓怨聲載道,老百姓背後都給他起了什么綽號,腐敗之事在機關傳得沸沸揚揚,與情婦那點兒事也是傳得滿城風雨。——又是滿城風雨,又是沸沸揚揚,可只要不落馬,新聞就是一片可怕的靜默。當然,這種靜默怪不了媒體,不想進行輿論監督的媒體絕不是好媒體,哪家有新聞理想的媒體不想追求這種能夠曝光醜惡並引爆輿論的獨家新聞呢?

  事前新聞一片靜默,事後全媒體扒皮,對反腐敗不僅起不到正面引導作用,反而會讓圍觀的公眾產生一種強烈的幻滅感:昨天還是光鮮偉岸沒有一點兒缺點的好同志,媒體爭相眾星捧月,可一夜之間立刻成了無惡不作、人人喊打的惡棍。當然,人們會順著這種輿論宣泄去嘲笑奚落落馬貪官,但會滋生另一種情緒,根本不信媒體上那些關於官員正面形象的報道了,產生“官場沒好人”、“都是明裏說一套背後做一套”的消極認知——“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都是王寶森”的認知當然很不客觀,但落馬前後迥異的官員形象確實激發著公眾的“官員想象”。

  只有輿論宣泄,而沒有輿論監督,對官員也是極不負責任的,不少官員落馬後在懺悔時都提到過“如果平常有監督就不會這么墮落”。有人說,官員在位時是媒體碰不得的強勢群體,一落馬就成了媒體隨意揉捏的弱勢群體。這種現象極不健康,如果官員落馬前能受到更多的輿論監督,最終也許不至於“墮落”到那么腐敗的地步,小貪時就被敏銳的媒體捕捉到,輿論監督的陽光效應能時時擠出權力濫用的毒素,不至於一出現在媒體上都是大貪大腐敗。

  反腐敗不能只勞煩紀委監督,媒體不能只扮演事後打死虎的配角。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接受紀委、媒體和公眾的監督,而不是簡單地將貪官關進籠子通過媒體示眾讓大家圍觀。(文/新浪專欄 曹林)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