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寒山是中國唐代一位道行高超、智慧超群的高僧,他寫了許多讓人喜愛的詩詞。寒山與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因此寒山既是僧人,也是詩人,也是菩薩,所以人們習慣地稱他亦僧、亦詩、亦菩薩。
寒山又名寒山子,唐朝人,傳說是唐代貞觀年間「應舉不利,不群於俗,蓋楚狂、沮溺之流」的一位詩僧。寒山子的姓名、鄉里和籍貫等都多不可考。其生活時代、身世行蹤也有著頗多的議論。
據唐代臺州刺史閭邱胤為寒山子詩集作的序,《宋高僧傳》卷十九唐天臺山豐干禪師傳,和宋初李防編纂的《太平廣記》卷五《仙傳拾遺》等記載: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曾於貞觀(627-649)中或大歷(766-779)中,隱居浙江天臺翠屏山。從現存的《寒山子》詩集中得知:寒山隱跡在浙江省天臺縣西邊靈江上游的始豐縣西境七十里一個叫做寒巖的地方,他每天呆在寒巖里用心辦道,寒巖里面一無所有,人稱他為「貧子」。
寒山喜歡裝瘋賣傻,但是卻常常語出驚人。寒山子出家的年齡應在三十至四十歲之間,出家后也不是馬上歸隱天臺寒巖的,而是四處雲游,過著艱苦樸素、瀟灑自如的平淡生活。如姚廣孝《寒山寺重興記》里,說他「冠樺皮冠,著木屐,被襤褸衣,制瘋制顛,笑歌自若」。
寒山子對其詩作,有其自我評價的標準,而不為俗流所縛。如詩云:「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镕於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系舟」。寒山子的詩作特點就在於明志,而不是笑傲風月,無病呻吟,在於通俗易懂,而不是咬文嚼字,拘泥於格律。后人對其「有人兮山徑,方卷兮霞纓。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難征。心惆悵兮狐疑,蹇獨立兮忠貞」給予很高評價,認為這首詩與屈原楚辭不相上下。其實與屈原相比,其經歷其境界顯然不同。屈原懷才不遇,坐見故國淪喪,因而含恨自沉而死;而寒山子在未出家前,其境遇與思想確與屈原有共同點,而出家后,已覺悟到「人生不滿百,常懷千載憂」是多麼可笑,則與屈原大相徑庭。
寒山平時喜歡自然,隨時作詩,他一生作有數百首詩,其中有300多首詩被錄入《全唐詩》中,并有《寒山子詩集》流傳於世。很可惜,當時徐靈府收集并作序的《寒山子詩集》早已失傳。現在流傳的《寒山子詩集》,是由託名初唐臺州刺史閭丘胤的人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