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5

黃揚略:中醫體現了東方文化特質

2015-01-26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一場「中醫與季節養生」文化專題講座在深圳福順堂舉行。從文化的角度,主講人黃揚略先生指出,中醫是中國的國粹,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精髓。通過分析中西文化不同的思辨特質,他總結中醫是以天人合一為基本輪廓,以陰陽五行為基本元素,整體的、聯繫的、發展的、模糊的哲學體系,道家思想貫穿其中。他并與大家分享了諸多日常生活中多年踐行、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贈給大家五句養生箴言。香港商報記者 林濤

  在諸多人士眼中,中醫是傳統醫學,西醫是現代醫學,言下之意中醫是比較陳舊的、過去的存在,是需要被西醫取代、改造的體系,包括一些很支持中醫的人士也持這種觀點,只片面肯定某些中藥。黃揚略先生指出,其實這是不正確的。中醫、西醫是不同的體系,不同的存在形式,沒有高下之分。就像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笛子與薩克斯、中國功夫與西洋拳擊、京劇與沙翁歌劇,如何評判他們的優劣?人類文明僅數千年歷史,對大自然、對人體自身的認識都非常有限。無論中醫還是西醫,皆是人類在用自己掌握的有限可憐的知識和手段與不可知的、無限強大的病魔做斗爭,是防病、治病、保健康的知識體系。在這場斗爭中,雙方的力量是不對等的、不均衡的,人類遠遠沒有達到了解自己生命、掌控自己健康的程度,無論是通過中醫還是西醫。所以,中醫、西醫不是互相取代排斥、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關系,而是可以互相借鑒、結合的。

  國學精華 中國之國粹

  黃揚略先生從文化的高度剖析中醫。他說,中醫是中國的國粹。國粹,是國學中形成的完整傳承體系,是其他國家、民族沒有的特色精華部分,如京劇、武術、書法、中醫等。

  而國學,是一個國家、民族浩如煙海的文化中產生的有一定體系的學術、學問、學說,中國的儒釋道、農工醫、文學等等,國學是從文化中提煉的精華。

  再進一步闡述到文化。文化指人類物質生活中形成的思想積累。文化解決人們如何活得更好的問題。比方說,人們喝酒、喝茶只是物質生活的一部分,而怎麼喝好酒,品好茶,講究酒道、茶道,就上升為文化了。

  中西文化有不同的思辨特質

  中西方文化有著顯著差異。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們,猶如一群群白螞蟻、黑螞蟻、黃螞蟻。不同種群有不同的思維、思辨特質。

  「黃螞蟻」中國人比較客觀,敬畏天地,自覺淺薄渺小,認為天地宇宙不可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是這種思維特質的絕佳表述。中國人認識到,人不可能知曉到天地奧秘之萬一,用「可能」、「也許」、「大概如此」等等不肯定、模糊的表述,通過具象表達不可琢磨的宇宙萬物,繪畫、書法如此,中醫亦如此。科學嗎?我們應該了解到,對宇宙萬物的了解是不精準的,「大概是」反而不偏離大方向。

  比如中醫中的脈象,古人把人體的脈想象成一條河,通過主動的觸摸、心靈感應把握它,用各種具體的形象描述各種脈象:光是浮脈,就有革脈、空脈、弦脈、滑脈等等,又進而把不同的脈象與不同的病因聯繫在一起。如婦女生產后因失血較多,脈象多細澀,像一股缺水的小溪在緩緩流動,這是正常的脈象。若是出現革脈,觸之如鼓,蓬蓬跳動,重按則逝,說明陰陽不濟,比較危險,多為缺血太多,這時需要滋補津液,大補氣血。

  反之,「白螞蟻」西方人以自我為中心,比較自信,凡我所見皆真實,實證所得皆真理,與我不符皆異端。西方人強調實證精神、精細,有好處,缺點是事物間有時是不聯繫的,是機械唯物論的思辨。人創造詞匯描繪事物與規律,往往詞不達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離真相反而遠。相比之下,中國人的樸素唯物論觀點,貌似更原始、更低級,使用模糊的概念窺測、描述不可測的人體,卻更接近真實。

  天人合一 三生萬物

  黃揚略先生指出,中醫以天人合一為基本輪廓、以陰陽五行為基本元素,是整體、聯繫、發展同時又是模糊的思想體系,道家哲學思想貫穿其中。此為中醫的哲學基礎和思辨特質。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得以體現。在天人合一的基本輪廓中,人稟天地精華而存在,在天地間生長、發育,春夏秋冬季節變化,中醫把人體與自然界完全對應、融合起來看待。比如,中醫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對應五行的木、火、土、金、水。肝屬木,對應東方,顏色為青,味酸,主升發。人的情感、實質與外界的季節、方位、顏色、氣味一一對應起來。

  人有五臟,如何與四季對應呢?春夏秋冬四季之外,中醫中多出一個「長夏」。因為祖先觀察到,夏季熱到一定程度后,會產生濕熱,不同於春季結束后的熱,這種濕熱的狀態就被定義為「長夏」,跨越夏至、小暑、大暑三個節氣,對應脾,屬土。這正是古人的大智慧。在《黃帝內經》中,古人詳細論述了順應四時八節養生、調理、治病的方法。春天,正是肝木當令,欣欣向榮,若肝氣鬱結不宣泄,則木克土(脾),會產生脾胃病如消化不良、經絡不舒致筋骨僵硬等;在秋季,肺金當令,肅殺之氣旺盛,這時若不好好清潤身體,往往乾咳。到了來年的春天,過盛的金氣經過一個冬季淤積愈發強盛,金克木,可能引發肝病。

  一陰一陽為宇宙萬物之綱

  而「陰陽」,是中國哲學中最基礎、同時最重要的概念。早在《易經》中就有清晰的表述,「陰」「陽」兩個符號表達天物間所有的一切。道家鼻祖老子在《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里的「道」指的是天地萬物共同遵循的規律;「一」,描述了一個混沌的、共有的狀態;「一生二」,天地間有了陰和陽,陰陽調和萬物,形成一個完整體系。比如人體,內為陰、外為陽;靜是陰、動是陽;臟為陰、腑為陽;血為陰、氣為陽;營氣為陰、衛氣為陽。同時每一個臟腑皆有陰陽,若一個人心陽虛,意味著動力不足,身體被迫加快頻率,加班加點工作的結果就是早搏、心悸。反之,心陰不足則心火過旺克肺金,易患上肺病。如此清晰分類,體現人體內各個臟器間動態的協調機制。

  在今天,「陰陽」的概念已經被全世界接受。

  中醫治病就是調陰陽

  中醫到底如何治病?中醫就是一個平衡術,把人體陰陽調至和諧的狀態。不僅調理身體時如此,一切的病痛都通過調整寒熱進行。黃揚略先生分享了兩個治療咳嗽的體會。

  3年前,北京一位女病人被介紹來看病。「我見她頭發乾枯、面白唇青」,一搭脈,其脈象像一條斷斷續續的小溪,上面還蒙著一層薄冰。詢問,知悉她受寒感冒引起咳嗽,治療6月餘不癒,進而引發哮喘。據此,黃揚略先生判斷,她是寒邪入侵體內過久、久咳傷太陰肺經。於是投以大劑量的驅寒、祛濕藥物,一味細辛用了15克。

  病人服下當晚見效。隨后,給病人改變藥方,采用暖胃、保肺藥,重在培土生金,意在標本兼治。如此兩周后,病人痊癒。又囑她服用香砂六君子丸鞏固療效。

  次年,又來一個久咳不癒的女病人。她的狀況與第一個病人完全相反,脈象如一條沙漠里的小河,斷斷續續,弱而艱澀。問診,睡眠不足、面紅唇乾,內心糾結,判斷為心火太旺導致肺燥。同樣不用鎮咳藥,而投以大量滋補、清涼的藥物,同樣治好了病人。這個病例反映出中醫治病的要義,陰陽判斷是最大的判斷。寒,則溫之;燥,則潤之,辯證治療。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為金木水火土,相互間有相生相克的關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火克金、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五行與人體五臟有對應關系: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用在醫學上絕不是幼稚、草率,而是用一種簡單的表述傳達人體間精密的配合,也在千百年來的生活中得以應驗。腎屬水,若腎水不足則水不能克火,心火過旺產生睡眠不足,火克肺金產生咳嗽。反過來,腎水不足不能涵養肝木,肝木過旺克脾土,腹脹、消化不良,肝的問題又體現在胃上。腎為先天之本,這是古人重視腎陰、腎陽的根本原因。

  黃先生同時提到印度古老的生命四元素說。印度人認為宇宙萬物由「地、水、火、風」四種基本元素構成,其中的「風」,在中國的五行觀念中沒有直接體現,但中國人有一個重要的「氣」的概念,認為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植物的「生長化收藏」。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如此看來,「氣」與「風」是相通的,五行靠風推動,「風」貫穿於其中,人在天地間。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