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的眼睛碧蓝如洗,他的凝视敏锐而犀利。他既不”理智“也不”疯狂“,他只是一个勇敢而诚实的人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割耳后的自画像》文森特·凡·高,于1889年。
摄影:彼得·巴里特/凯提
在艺术世界里,精神病不再是一种不可理喻或是令人轻贱的状态,反而是一种常态,甚至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经历。现代艺术界甚至认为患有精神疾病是一种创造性的冒险经历。这种“疯狂”的现代主义精神源自于凡·高,自那时起精神病患者的作品被视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然而,“精神病艺术”的历史其实可以回溯到更远的年代。阿尔布雷特·丢勒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把天才比作忧郁症患者,把浪漫的画家比作疯子。
也许不难看出为什么画家总是对社会上称为病态的事物产生同情:所有的创造都是非理性的历程。自己走出去重新看世界的想法似乎可追溯到火炬照耀下的岩画创作。此外,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下诗意的狂喜是神圣真理的唯一来源时也有同样的表达。柏拉图说:“疯狂是诸神的恩赐。”
1.维托雷·卡尔巴乔——《在里亚尔托治愈的着魔的人》(1496)
维托雷·卡尔巴乔(1460-1525),意大利画家,威尼斯画派,承师于维瓦利尼和贝里尼。
摄影:大卫·李斯
这幅表现15世纪威尼斯日常生活的画作足以显示在中世纪精神病是如何被理解与看待的。这幅画有时被称作《疗愈的疯子》,但是“着魔的”则更贴近现代人的说法。在里尔托亚桥边,一个被恶魔附体的男人奇迹般的被人群中的一位shen'fu拯救。他所受的苦难的并非医学或社会问题,而是一种宗教体验。
2.马蒂亚斯·格鲁尼沃尔德--《圣安东尼的诱惑》(1512-16)
中世纪晚期的艺术家都着迷于早期基督教隐士圣安东尼受魔鬼诱惑的故事。对于格鲁尼沃尔德的来说,一人的理智受到威胁成为他本人心理上最大的威胁。可怕的恶魔形象仿佛造就了畸形的思想。这是一幅带有慈悲情怀的画作,因为这是为一家精神病院医院的创作的,上图只是伊森海姆祭坛屏风的一部分。其中一个魔鬼皮肤发灰,全身溃烂,这些症状在祭坛屏风的其他形象和医院的病人身上也有发生。那么,这些可怕的场景是否影射了因身体的极度病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呢?这幅作品影响了后世的德国表现主义艺术,时至今日,依然是一幅关于精神问题的杰作。
3.阿尔布雷特·丢勒--《忧郁症》(1514)
约翰·韦尔利克斯,继阿尔布雷特·丢勒之后,将该画刻于纸上,苏格兰国家艺术馆收藏
摄影:安东尼娅·瑞夫
在现在看来,这幅意义深远的作品是既对精神病态的肯定也是庆祝。早在中世纪,忧郁症就已被人们熟知和体验,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因为体内分泌失调而形成的阴暗心理。丢勒将这种阴郁的情绪表现在了他笔下的人物上。由于被失落的情绪笼罩,她无法继续创作。从她身边的工具可知,她是一个数学家、几何学家和一个建筑师--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丢勒通过作品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的苦闷和精神世界中的纠结。但在丢勒看来,忧郁是天才的象征--这种跌倒谷底的绝望正式渴望求知与创作的表现。对于丢勒来说,不幸即高贵。这幅画作可被视为是当代心理学的开端。
4.威廉姆·霍加斯--《疯人院中的浪子》(1733)
对于伦敦贝斯莱姆医院的创始人来说,丢勒对精神忧郁是人类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理解简直是无稽之谈,更不用说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看法了。这家臭名昭著的“疯人院”成立于中世纪,并早在14事迹就开始治疗与精神病相关的问题。18世纪,霍加斯刻画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因赌博和奢靡而最终被关进贝斯莱姆,那时那个地方可被视为伦敦的“疯子集中营”。霍加斯刻画出两个“理智”的女人享受疯狂的场景,也包括一些想象自己是国王和主教的人。当然,在霍加斯眼里,理智与疯狂的界限并不明确。
5.弗朗西斯科·戈雅·卢西恩特斯--《睡梦中的理智催生魔鬼》(1799)
《睡梦中的理智催生魔鬼》(卡普里舒43号)在圣彼得堡,冬宫作品集中发现。
戈雅描绘了一个沉睡的艺术家,在睡梦中被恶魔纠缠,表现了在在18世纪那场试图改变世界百科、科学以及工业模式的启蒙运动的后期,理智的脆弱不堪。戈雅既悲观又仁慈的认为,理智只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它必须同世界上的黑暗面共存。在现代时代的初期,这幅伟大作品的是古老的圣安东尼的诱惑的回响,毕竟这古老的纠缠并未消失。
6.泰奥多尔·席里柯--《疯人肖像》(1822)
这是一个沉溺于赌博的女人,《疯人肖像》,让-路易斯·泰奥多尔·席里柯(1791-1824)作。
在浪漫主义时期,内心与精神世界的极端痛苦都转化成了诗歌与艺术。这种内省的情绪让人们从一个全新的精神视角来欣赏的席里柯“疯人”肖像。席里柯创作了十幅同一主题肖像,现存的仅剩五幅,所有的模特都来自于他的朋友埃缇尼-让·乔杰特医生的病人。在上面这幅画作中,这位女性的内伤情绪十分明显,而席里柯也表现出了对她的尊重与同情。作为一个经常刻画死亡与暴力的画家,席里柯不顾世俗的眼光和评判,将精神疾病刻画成人性中的一部分,他本人显然有着深刻体会。
7.居斯塔夫·库尔贝--《自画像(绝望的男人)》(1843-45)
这幅《绝望的男人》是法国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的作品,现藏于德国法兰克福席尔恩艺术中心。
在那个浪漫而狂喜的瞬间,库尔贝声称自己是个“疯子”,他的面庞上既有狂喜又有恐惧。他这种绝望的精神状态并非可耻的病态,而是艺术家的骄傲。丢勒的传统观点在浪漫主义时期爆发出了cinderella力量,库贝尔在天才与疯子间画了等号。即使与酗酒、吸毒等病痛息息相关,这种绝望的面庞仍是19世纪先锋的象征。库尔贝看起来像是德加·艾伦·坡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思想解放了第一批着迷的现代艺术家。
8.文森特·凡·高--《割耳后的自画像》(1889)
文森特·凡·高于1889年创作《割耳后的自画像》
文森特·凡·高被19世纪痴迷他的人称作“疯狂的雨果·凡·向前”。在这幅自画像中这位疯子艺术家因为精神问题而身陷修道院,苦不堪言。而他身边的人也失去了拯救这样一个受尽折磨的男人的希望。凡·高他常常在这幅画中找到自己。在这幅画中,在他刚刚切下自己的左耳后,他把自己痛苦的形象刻画在纸上。那真的是他吗?文森特的眼睛碧蓝如洗,他的眼神敏锐而犀利。他真实而冷静的看着自己受伤的面庞。他既不“理智”也不“疯狂”,他只是一个用勇气与诚实向我们倾诉的凡人。
9.爱德华·蒙克--《呐喊》(1893)
人们去纽约曼哈顿现代艺术博物馆欣赏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疯狂是现代艺术作品中的一个条件,一个清晰的定理。《呐喊》呈现了这种普遍性。蒙克表示,这就是今天的生活让我们所感受到的。因为承受痛苦和孤独而像在天空下呐喊心情不过是理智的人在应对这个疯狂世界时的正常反应,根本称不上是痛苦的折磨。蒙克以艺术家的眼光重新评估了自浪漫主义时期的精神病的界定,然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世上本不该有疯人院,因为整个世界就是个疯人院。
10.约瑟夫·福斯特--《普林茨霍恩收集中的无题作品》
当蒙克与凡·高将“疯狂”在现代艺术中正身为一种积极的价值后,医学界对这一富有远见的事实的认同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在汉斯·普林茨霍恩医生去世之前,他收集了一系列自己病人的画作,并以“界外艺术”闻名于世。这刚好证实了戈雅那奇怪而有力的观点。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疯狂”已经是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