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

台湾政客集体膜拜“婉君”

2015-02-0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台湾“立委”手持“婉君”手牌。(图片来源:台媒)

  当下台湾最炙手可热的人是谁?如果做个民意调查,“婉君”很可能会拔得头筹。“一个女孩名叫婉君,她的故事耐人追寻”,20多年前的流行歌里,婉君是琼瑶言情剧的柔弱女主角。今天,她成了“网军”的代名词,是台湾政客集体膜拜的对象。新“婉君”的故事,同样耐人追寻。

  追“婉君” 市长成了播报员

  岛内政客向“婉君”示好的新闻这些天很多。新科的桃园市市长郑文灿的例子最能说明,官员是多么渴望得到“婉君”的垂怜。

  桃园市日前发生一场大火,带走了6名年轻的消防员的生命。郑文灿第一时间赶到火场。随后,他在现场连发了5通脸书(facebook)帖子,比如“我在现场,现在抬出了最后一位”,十足成了新闻播报员。

  郑文灿的快捷播报没能让“婉君”们开心,反而招来一片骂声。“你真让人觉得恶心,正是哀伤的时候,你却在上脸书!”“发什么文啊?你是记者吗?花时间多做事吧。”“市长,你不是现场联机记者,赶紧处理善后,防范未然吧!”

  按坊间说法,台湾的新官上任有个“关键百天”,即100天内必须做出点事情给人一个好印象,不然以后就很难翻转。郑文灿半夜3点钟在火场贴文,就是为了给“婉君”留个好印象。问题在于,这不是一个市长应有的举动,在这个动作里,向“婉君”表忠心和作秀的念头,已经盖过了踏实为政之心。

  郑文灿此前一直在民进党内任发言人,他过于急切地贴文,可能有不适应角色转换的原因。不过更大的背景是,自从“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承认在网络舆论上吃了大亏之后,所有的台湾政客几乎都在“触网”,在疯“婉君”,郑文灿不过是其中一个有点“躁进”的例子而已。

  “婉君”强势参与公共决策

  台北市长柯文哲是最具代表性的“婉君”新宠,选前和选后,他的一言一行都在网上受到热捧。所以国民党在输掉台北市后总结认为,最大的原因就是没能抓住“婉君”的心,使得年轻人纷纷投向了柯阵营。

  “赢了‘婉君’就赢了选举”,这个观点似乎已成台湾政坛的新共识。1月24日,新上任的“行政院长”毛治国率领当局112位部会高官接受“特训”,教官来自网络公司,而且多是柯文哲竞选团队的“网络操盘手”。毛治国要求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行政团队“换脑袋”,从价值观到日常用语都要有新思维。往后,每天上网收集舆情将成为“政院”的新工作,另外,他们还将开发电子平台和手机软件,用来汲取“婉君”的智慧,帮当局解决棘手问题。

  包括台“交通部”和“金管会”在内的多个部门近日都已表达了对“婉君”的仰慕之情,“交通部长”陈建宇在自己的就职典礼中说,“我们要懂得‘婉君’的心,才能掌握民意脉动”。

  痛定思痛之余,国民党对“婉君”的敬意写在脸上。朱立伦当选国民党主席的当晚没有接受记者采访,却在脸书上贴出感言。感言中所提的“傻瓜精神”,出自一部台湾人熟知的日本影片,颇合网友胃口;更能展现“诚意”的是,他还要跟“婉君”分享党主席最宝贵的“立委”提名权——国民党要在明年的“立委”选举中,引进“i-voting(网络投票)”机制,在网络上选拔候选人。

  唯“婉君”马首是瞻真的好吗?

  为了讨“婉君”欢心,“立委”们也是拼了。向来以“硬汉”形象示人的国民党“立委”费鸿泰,最近在脸书分享婚纱照、下厨实境秀,以及家里小狗闹脾气躺在地上不理人的照片;“立委”孙大千则在脸书分享在地美食,如八德着名的鹅肉店、馒头、传承四代的大溪地瓜饼等;“立委”卢秀燕近日贴出一张躺在诊疗椅上张大嘴“待宰”的照片,自称“立委最怕牙痛”,获粉丝夸“好可爱”……对于一向疏于打理脸书的国民党“立委”来说,这种表现真是一反常态。

  网络技术让世界扁平化,也让权力扁平化,政治融入网络是大势所趋。“婉君”参与政治自有许多好处,比如舆情传递更快捷,减少信息不对称,加快决策过程等。但是,矫枉过正也会造成过犹不及的状况。

  有台湾媒体指出,如果公共政策都要劳“婉君”定夺,决策就会走向民粹化,因为“婉君”一定选择“少负担、多福利”,这种短多长空的做法对台湾发展没好处。各路“婉君”们创造议题的能力是强大的,速度是惊人的。但“婉君”们也是缺乏节制的、非理性的。当局是一味呼应他们的观点与要求,还是引导他们走出愤怒的循环,提升看待世界的格局,需要好好斟酌。

  有人投书媒体表达对“婉君现象”的忧虑:婉君们对不同意见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态度,并在选举等台湾重大事件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万山不许一溪奔”的势头,正摧毁他们口中的民主。

  正如福山在其新书中所说,强政府、法治和民主缺一不可。如果为政者唯“婉君”马首是瞻,而丢弃了专业和洞见,结果肯定不妙。尤其是,台湾不少政客本来就爱表演,若为了讨好“婉君”曲意逢迎,卖萌作秀,网络恐怕会变成政治新秀场。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