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已是敢於與iPhone作比較的中國優質手機品牌,但其國際擴張之路仍有不少阻礙。
【香港商報網訊】如今世人把中國的發展視作理所當然,盡管其巨大的經濟火車頭已放慢速度,但中國當前的產出從某種程度上說已超過美國。然而,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皮林撰文稱,中國企業尚難征服世界,這其中至少有四個原因讓谷歌、寶馬及高盛之類的公司還不至於受到威脅。第一是監管環境之間的鴻溝;第二是受到外國政府的不公平打壓;第三是難以打響品牌的問題;第四是中國國內市場太龐大,連自己國內的生意都做不完,無暇進軍國際。
大批民企突然殺出重圍
在國有巨頭主導中國企業版圖多年之后,突然間一大批民營企業已經殺出重圍。去年,電商巨擘阿里巴巴完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IPO,籌資250億美元,市值超過2000億美元。包括搜索服務公司百度以及社交媒體和游戲公司騰訊在內的其他科技集團,已在中國巨大的在線市場確立主導地位。甚至五年前還未成立的小米都已從無到有,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制造商之一。
顯然,這些飛躍似乎意味著,以上或更多的中國公司不久就能夠在國際上大放異彩。畢竟,日本不少品牌在上個世紀末只是用了很短的時間便在國際揚名。雖然新力及松下等公司給世界其他企業帶來的競爭挑戰只是曇花一現,但日本已經建立了從豐田到軟銀的世界級企業。韓國也有三星和現代。中國憑什麼不能復制他們的成功?
在境外評估風險很費力
然而不能否認,中國企業進軍國際仍有以下困難:第一個原因已在阿里巴巴身上凸顯,該公司本月在美國正面臨一宗集體訴訟,指控其未能在IPO之前披露重要信息。訴訟稱,阿里巴巴隱瞞了其與中國監管機構之間關於打擊假貨不力指責的討論。正如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所說,長遠來看,訴訟也許對阿里巴巴有好處。海外上市的部分理由就是希望接受更嚴格的規範,但這也揭示了中美兩國監管環境之間的鴻溝。
這樣的鴻溝在其他行業也可能生成影響。習慣了由政府指定存貸款利率差的銀行,在境外評估風險時可能會很費力;在「長城防火牆」的保護下迅速崛起的因特網公司,可能會發現走出去之后的道路更加艱難。小米的國際擴張之路在印度遭遇了挫折,因為新德里一家法院下令,在小米與科技集團愛立信的專利糾紛尚未裁決之前,暫停小米手機的銷售。
乏國際知名度必帶來損失
第二,不論公平與否,中國企業可能會由於被認為與中國政府有關系而遭到不利對待。這方面的經典案例是華為。由於華府方面懷疑其對美國構成安全威脅,這家世界級電信公司一直無法打入美國市場。
第三是品牌問題。直到去年之前,在品牌諮詢公司Interbrand的全球品牌價值百強榜中,沒有一家中國公司上榜。去年,華為入圍了這一精英品牌俱樂部,位列第94位。在國內,位列品牌榜榜首的是中國移動,但該公司在國外幾乎無人知曉。品牌知名度伴隨企業的成功而擴大,反之亦然。中國品牌如果無法打響國際知名度,肯定會帶來損失。
四大障礙并非不可踰越
最后、也是較不易察覺的中國企業國際擴張的障礙是中國國內市場的龐大規模。當韓國、臺灣地區、甚至日本的企業別無選擇,只能到海外冒險時,許多中國企業僅靠國內市場就可以做大。
然而,這些障礙都不是不可踰越的,而進入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市場的壁壘要低得多。即使在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市場,也只有魯莽的人才會打賭斷定中國近期連一兩家企業都不可能做大。雖然中國北車并非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誰曾預測到該公司能夠贏得向波士頓交通系統供應價值5.7億美元地鐵車輛的合同,并以此創造歷史?至於美國人能否很快就開上中國制造的汽車,答案是他們已經在開了:5年前,浙江吉利就收購了瑞典汽車品牌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