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9

陳修林與他的羅漢世界

2015-02-15
来源:香港商報

  陳修林

  【香港商報網訊】人說山東濰坊是藝術家的樂土,臥虎藏龍,瑰寶涌現,奇跡不斷。臨近年關,記者專程趕往濰坊郊區,探訪一位隱世多年的藝術大師。一路采訪下來,令人大呼震撼:這里竟然還有如此宏大的羅漢精雕傳世奇跡!

  陳修林,年已八旬,是一位精神矍鑠的質樸老人,難以想象是的他還是當年中國試爆第一顆原子彈的功臣——檢測核試驗空氣指數的飛行機組「三人行」之一,因此受到了時任國防部長張愛萍的接見。論軍旅資歷,他已是「文職將軍」,至今仍享受著國家殘障軍轉人員待遇。說起他的秉性,陳修林用了8個字概括自己:真誠簡單,直道而行。

  香港商報記者胡榮國劉佳

  潛心研究佛學

  陳修林出生在濰坊昌邑,受周邊濃厚藝術氛圍的熏陶,他從小就喜愛繪畫,家里窮,沒有筆,他就用石灰塊在牆上畫,自己家牆上畫滿了,就畫到鄰居家的牆上,常常引來鄰居告狀,便被母親責打一頓。到了部隊,他的繪畫才藝得到展示。他利用業餘時間創作的油畫、雕塑等作品先后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發表,還入選了當年的全國美展。

  解甲歸田回到故鄉,他依然勤於繪畫創作,并在當地小有名氣。1984年,他應邀去北京參加一個佛學研究方面的會議,會上聽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講到:「歷史留給我們這麼多的佛教造像藝術品,而我們拿什麼優秀遺產留給我們的后人呢?拜託在座的藝術家們擔當起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吧!」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陳修林。從那時起,陳修林將精力轉向了雕塑藝術,研究起佛教羅漢石像。

  五百羅漢在佛席上排位僅次於佛與菩薩。為創作與創新,他用兩年多時間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潛心研究佛學,還考察了印度、尼泊爾等國的佛像造像藝術,把每一尊羅漢的個性、故事銘記於心,揉搓百家之長,感悟其中禪境。其間,南懷瑾先生給了他關懷與指導,并送給他了一本臺灣出版的《麻衣相術》。「相由心生,佛像傳心」,陳修林潛心研讀后練就了「火眼金睛」觀人術,通過人的相貌便可觀其內心世界,并把書中三維學運用於石雕羅漢。這還不夠,他又研究西方解剖學,人體比例、骨骼、肌肉、線條等等,更精確地用於創作中。如此,陳修林從最初就對每一尊羅漢力求形神兼備,突出「清、奇、古、怪」,注意古今結合、中外結合、人神結合,賦予新的生命力。

  陳修林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植根於大眾,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合,演變成中國式的佛文化。五百羅漢都是凡人修煉而成,因此都應該是活生生的「人」,千姿百態,個性鮮活,并能傳遞人的體溫。

  近三十年的執著創作歷程中,陳修林帶領徒弟們吃住在山上,幾乎每天都是早上五點多起床,晚上十點多才休息,日夜兼程,采石、雕琢。陳老說,石雕對於材料要求特別高,因此他的采石場選在距離濰坊一個多小時車程的萊州,那里的大理石質地好。

  巨匠善於制作

  大師在於創新

  記者在采石場看到,一座石山已被鑿去了大半,從山頂到塘底形成四層樓高、兩個籃球場大的石塘。石雕五百羅漢就那樣擺放在不起眼的院落里,但所表現出來的氣場卻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鮮活。其中有一尊像極樂耶穌的羅漢「六根凈尊者」格外引人注意。陳老稱,創作之時讓他聯想到耶穌對世人的憐憫和慈愛,因此這尊羅漢在他腦海中就呈現出酷似耶穌的形象,他就將內心對於慈悲的感覺傾注於作品中了。五百羅漢中有兩個是智障的羅漢,正應了佛對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的愛,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

  「雕塑羅漢其實也是在雕塑我自己的人生,我想用在巖石上艱難行走的手指,賦予每一個羅漢自己的靈魂。雖然我是傷痕累累,人生卻無怨無悔。」看著自己已變形的手指,陳修林不禁想起南懷瑾先生當年的話:「天下有兩個傻子,一個是我南懷瑾,還有一個就是陳修林。」如今,陳修林在濰坊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工作團隊。這里是一棟兩層樓白色建築,四周圈起的院落里密密麻麻擺放著真人大小的銅雕五百羅漢陣,這是他完成石雕五百羅漢之后的又一傳世之作。比起石雕,銅雕羅漢顯得更細膩精緻,而每一尊又與石雕羅漢神態各不相同。

  「巨匠」與「大師」的區別在於,巨匠善於制作,而大師在於創新。五百石雕羅漢,五百銅雕羅漢,這是多麼震撼的數字,又是多麼震撼的場景。三十年的風雨歷程,實現了他當年暗自發奮的歷史使命。但他還有一個夙願尚未完成:《萬佛朝聖》石雕。他展現已經構想好的巨幅圖紙時,眼睛里充滿了信心。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