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閣城樓
【香港商報網訊】長時間置身於車水馬龍的都市人,往往更癡迷於游賞祥和寧靜的古城。在福建龍巖,也有一座值得你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的古城--長汀。千百年來,高聳古城牆見證了時代帶給汀州的改變萬千,也見證了客家先民經歷滄桑后的寬容與從容。
新年到來,在人際涌動前,漫步在古樸的街道,品一碗地道的小吃,聽長者講那過去的事情,開啟古汀州的穿越之門,體會古城池的慢游之樂。香港商報記者 鄔眉
店頭街:探老手藝 賞汀江景
游汀州古城,古時需要穿過濟川門。如今,一下高速,直通長汀縣城腹地。這次的慢游,以店頭街為起點。
這條長近千米,寬僅四米的古街道,雖躋身人口最稠密的鬧市之間,卻未受都市繁華太多打磨,仍鮮活有力。記載說,店頭街形成於唐,盛於明清時期。沿街建築基本結構是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前店面后作坊,故稱「店頭街」。
穿過南門古郡的牌樓,貨郎挑著擔,吆喝向前。旁邊的舊式理發店里,老師傅用老手藝為顧客搔頸掏耳,生意依舊興隆。對門,木匠正在木上雕刻人生,老畫師專心致志,描繪著客家人對祖先的崇敬。
正午時分,伴著鐵匠叮叮當當的打鐵聲,走進客家食鋪,來一份汆大腸。或是,來碗夠味的米酒,就著河田雞、釀豆腐等精緻的小點,消磨一個下午,捕捉汀州人的慢活態度。
店頭街的另一端,就是惠吉門。沿路的紅燈籠讓街道顯得年味十足。拾級登上汀州古城牆,一眺汀江勝景。據說,明清時期,汀州水運航道發達,此地長期也呈現往來貨船「上八百,下三千」的盛況。
水東街:讀舊史 嚐新食
數完古城上百家姓燈籠,右轉從司前街折向水東街。據記載,水東街原是一個「孤島」,其四面為汀江和金沙河所包圍。后來,在汀江和金沙河之上,架起了濟川橋(水東橋)、泰安橋(跳石橋)、太平橋、旱橋和豐橋,島的概念才被打破。
宋朝以后,隨著汀江航運的發達,這條位於汀江之濱的水東街,也成了閩粵贛邊區最大最集中的物資集散地。宋汀州太守陳軒詩「十萬人家溪兩岸,綠楊煙鎖濟川橋」便道出了宋代水東街的繁榮。后來,商賈們在水東街建起了式樣統一的騎樓,方便做生意,也方便路人避雨歇腳。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以及后來的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職工聯合會、團省委均設於水東街。水東街成了福建蘇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水東街店舖里的土紙、煙葉、米、豆、木材等源源不斷地通過汀江航運到上杭、永定和廣東,而潮汕的百貨、布匹、海味、藥材等物品也通過航運進入水東街。紅軍成了水東街商號的常客,長汀成了紅軍的「后勤部」,人們也將長汀稱作「紅色小上海」。
如今,這條一千多米長的破舊古街仍然繁華,夜幕降臨,鱗次櫛比的小店燈火通明。而深藏其中的地道小吃,如燈盞糕、長汀燒賣、干蒸大腸、各種汆食等,讓人拍手叫絕。
若是夏夜來水東街,那數十家酒店門前一攤又一攤的小吃,配上一杯冰鎮飲料,足以讓吃貨們消磨一整個夜晚,而那時的水東街也儼然成為「不夜城」。
東大街:品古建築 享漫游樂
走完了水東街,經過太平廊橋,東大街就不遠了。東大街曾是汀洲城的貿易中心,繁榮了整整800年。全街以朝天門為界,朝天門內的建築,為開間較大的商鋪和規模較大的住宅。為了顯示主人的身份,房屋正門面寬一般較大,多采用帶有雕花的石質立面,門上鑲嵌對聯、匾額,文化氣息較濃。著名的福音醫院、辛耕別墅、天后宮等景點也藏身其中。
而朝天門外的建築多為較小的商鋪,立面以青瓦屋頂和木質門面結合為主,并通過門梁的雕花加以修飾,但總體不及朝天門內的建築氣派。
若來到東大街,不妨走走烏石巷。那里沿街住宅的門面比東大街小些,但因圍牆隨地形高低錯落及牆體上鑲嵌的精細鏤空磚雕,使烏石巷兩側的街道顯得極具韻律。著名的雲驤閣也置身於烏石巷內。
據了解,雲驤閣始建於唐大歷年間,從宋代起就被辟為風景區,是長汀八景之一雲驤風月的所在。1929年,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首次入閩時,曾在此成立「長汀縣歷史革命委員會」。
沿著東大街一路蜿蜒,長汀縣城又一重要的街區--南大街就映入眼簾。
這條古街,位於三元閣與寶珠樓古城樓之間,曾是鄉紳大戶聚居之所,古民居、古祠堂沿街而立。午后,老人們結伴坐在三元閣下的長木椅上拉家常、哼小調,孩子們則在不遠處扔皮球、跳皮筋,讓人不禁放慢腳步,享受這「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