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获得2014年卡夫卡文学奖的中国著名作家阎连科,近日凭《受活》又获得由日本读者评选的tw itter文学奖,这也是亚洲作家首次获得该奖项。谈及获奖,阎连科坦言没想到《受活》在日本卖得如此好。他认为这一方面可能和获卡夫卡奖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作品中的想象力,“日本小说更日常化,也更人本化,想象力不太会像《受活》这么飞扬吧。”
日本读者“每人一票”选出《受活》
《受活》是阎连科本人的代表作品之一,迄今已翻译(或正在翻译)成18种语言。该书日文版(日文版翻译《愉乐》)于去年底上市,首印8000册销售一空,四个月之内再版三次,创造了中国作家作品在日销售的奇迹。
T w itter文学奖是民间发起的文学奖,今年是第五届。在评奖规则方面,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不能参加投票,投票的都是文学爱好者,通常情况是发起人发出“今年最有意义的小说是哪一部?”的倡议,读者在tw itter上推了,就是一票。该文学奖每年颁发给一位日本作家和一位海外作家。此前获得过该奖项的作家有美国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胡诺特·迪亚斯,法国作家、龚古尔奖获得者劳伦·比内等。
“在日本文学翻译界一般瞩目的都是欧美作家,亚洲作家首次获得该奖项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受活》日文版翻译谷川毅说。凭借这部小说,谷川毅也入围了日本文学年度翻译大奖。
据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教师、诗人田原介绍,“中国文学在日本还是相对边缘的。”中国文学翻译成日文的并不是太多,以前有鲁迅,后来就是莫言、残雪、阎连科、贾平凹和余华等。大部分中国作家小说在日出版之后就销声匿迹,这次《受活》的上市打破了一贯的沉寂。《受活》上市当月,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几家报纸《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均刊发书评。不少评论认为,除了与当下中国现实的连接,阎连科小说的结构和虚构能力,以及语言都具有创造性。
田原:阎连科作品对日本人形成冲击力
为什么《受活》能受到日本读者的追捧?田原分析道,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阎连科对人性深刻的揭示,他的隐喻的深度,对中国当下现实的思考,以及他的独特的想象力和结构虚构能力,都对日本人形成一种冲击力。当然和阎连科去年获得卡夫卡奖也是有关联的,关注他的人更多了。另外,和出版社的经营也是有关的,他们以一本经典作品的方式在运作这部小说,定价非常贵,50美金,但是读者依然趋之若鹜。”
中国文学为何在日本长期处于边缘,不太被日本读者接受呢?田原认为,很多中国作家没有办法走向世界的原因在于,他们无法越过母语来看自己的作品,“很多人认为语言是不能超越的。但其实,语言上有创造性就可以超越母语。阎连科的语言充满激情和诗意,各种组合的修辞,语言是诗化和饱满的。他的作品非常独特,有着飞扬的想象力和庞大的结构虚构能力,你很少从他的作品里看到别的中国作家的影子,这就是创造性。”
阎连科:中日文学“逆差”由来已久
阎连科昨日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大概在一周前得到获奖消息。阎连科对得奖本身并没有特别感受,但定价不菲的《受活》如此畅销并且不断再版,让他着实“很意外”。“说实话,我也不太明白,可能和卡夫卡奖的热闹有点关系。再一个,在日本文学里,我们读到的小说,都更日常化,也更人本化,想象力不太会像《受活》这么飞扬吧。还有一点,这是日本文学很少见的讲故事的方法、结构。当然小说和中国的现实(的联系)、对人物的把握,可能至少也达到了预期的水准。”
谈到中日两国文学交流上的“逆差”,阎连科认为由来已久。“这是从1930年代开始的。我们很多作家都受过日本作家影响。直到今天,日本的年轻作家,包括中年的村上春树,(作品)都在中国销得很好。中国文学在日本相对受冷遇一点,除了1930年代鲁迅和之后莫言的《红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