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公祭軒轅黃帝大典
【香港商報網訊】「山川不同,便風俗區別」,皖黃山區這片神奇土地因為軒轅黃帝而具有了獨特的文化魅力,而期間孕育的民俗文化更是紛繁各異,呈現非凡風采。
黃山區(原太平縣)位於安徽省南端,建縣於唐天寶七年。千餘年來,「軒轅車會」、「五福神會」等絢爛瑰麗并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悄悄地萌發,宛若一顆顆明珠散落在黃山區村頭巷尾、田間地頭。黃山區的民俗文化影響深遠,沉睡了千年的地方民俗走上藝術舞臺。香港商報記者 吳敏 通訊員 崔豔
可追溯到唐天寶年間
自2005年始,黃山區連續舉辦了多屆黃山民俗文化節、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太平猴魁茶文化旅游節、黃山七夕情人節及各類非遺展演、民俗復興等活動。
3月2日,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的街道和廣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百車祈福」民俗活動喜迎元宵佳節。一支由200多名滾車手推著100個軒轅滾車從該區六角樓出發,經過城區主干道,到達政務新區。一路上,黃、紅、白等色彩繽紛的服裝與涂滿紅黃色花紋的滾車輪相融合,一路鼓聲喧天,一路把滿滿的快樂和祈福華麗地送給沿途百姓和游客。
活動現場的重頭戲--「軒轅車會」是當地百姓為紀念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發明車而流傳了1200多年的民俗表演,以傳統的文藝表演形式再現了當年軒轅黃帝征戰的壯觀場面。
「軒轅車會」這項活動可以追溯到唐天寶年間。每年農歷七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共七日為會期,分為「洗車」、「正車」、「祭車」等五個程序,以滾車表演為主,祠堂廟宇、大街小巷都要滾到,以示降福祛邪。
「軒轅車會」又稱車公會或車會。車會以涂滿鮮紅色彩的八輛大車輪為道具,以力與美為主要表現形式,配有江南民間舞蹈、器樂、儺面具及文身涂彩裝飾,滾車表演熱鬧非凡、場面宏大;火輪車在馬路、街道、廣場上飛舞,旌旗、幡和輪形傘穿插其間。平滾車、發繞車、螺旋車等滾車技法精妙大氣,鑼鼓、鞭砲聲震天動地。
「軒轅車會」的木制滾車直徑一人多高,100多公斤,由兩個人共同推動,是體力與技巧的共同挑戰。在夏季或春節期間都會舉辦這一民俗表演,木制滾車一路轉來,表達對豐收和美好生活的祈禱。滾車滾到百姓家門口,大家會高興地出來迎接,有的會為滾車繫上一條紅絲帶,表示避邪迎福,求一個好兆頭。
軒轅文化底蘊深厚
在黃山北麓的軒轅峰下,一些山民還保持著古老的民風民俗,有關黃帝修煉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相傳古時,軒轅皇帝伐淮夷至江南并棲身黃山,是黃山的歷史文化起源,亦是華夏民族和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黃帝來黃山后同時也將中原的造車等技術傳給了南方部落。唐天寶六年,唐玄宗李隆基從《周書異記》中得知黃帝曾於黟山修練且得道升天的故事,仰慕至極,即下詔將黟山改名黃山,意為黃帝之山。隨后又將黃山腳下一方人杰地靈的土地赦建為太平縣。
從那時起,太平縣(現黃山區)就興起了以紀念軒轅皇帝為主題的多項民俗文化活動,而當地先后發現了先民祭祀黃帝的石器、古文字等,以及至今尚存於世的軒轅古剎、軒轅鑄鼎煉丹得鼎湖、煉丹茅屋、煉丹藥方更為軒轅文化在黃山區的發展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先天優勢。
「軒轅車會」的傳承人項元林老人,如今年近80,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兒子以及村民們都加入到傳承隊伍中來,形成了一支固定的表演隊伍,如今已從一支8人的表演隊伍發展到200多人。
蘇雪林故里的五福神會
在黃山區,還有與「軒轅車會」齊名的「五福神會」,「五福神會」起源於元末明初,是黃山區永豐鄉蘇姓一族為祭祀「五福神」而舉辦的活動。永豐鄉歷史與文化沉澱深厚,名人輩出,有近代文壇巨匠蘇雪林等。
「五福神」有正神六尊,分別為平浪王(當地俗稱娘舅,又稱宴公),和合五郎、了角四郎、草野三郎、灌口二郎、得勝一郎。舊時每年農歷八月十三、十四、十五日是五福神會的會期。挑選青壯年頭戴面具扮神出巡,祭祀程序分「出櫥、降神」,「出巡」和「退神跑櫥」。
「五福神會」屬於自然傳承,由蘇姓一族口耳相傳,其程式、儀式規程等通過口授、自發觀察等方式世代相傳,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五福廟」是三開間的硬山式建築,廟內的兩根巨大的石柱,要兩個人才能合抱。整個建築不用一木一磚一瓦一鐵,全部用花崗巖石料立柱穿椎橫梁為結構,上覆弧狀條形石以為瓦。當地民謠說道「石頭瓦,石頭梁,石頭柱子石頭牆」,形象地概括了它巧奪天工的奇特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