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碩誠
【香港商報網訊】俠客是許多人迷醉的形象,俠客的精神與修行之間有關聯嗎?《倚天屠龍記》作為金庸先生最深入人心的武俠小說,其中張無忌、謝遜、滅絕師太、周芷若、趙敏、小昭等色彩鮮明的武俠人物身上,我們今天用止觀禪修的方法能看出哪些得與失?
正安文化學院特約教師楊碩誠先生在禪修課程中,藉助武俠小說中的人物,理出一些在超越自己的道路上所要面對的事情。香港商報記者 林濤
楊碩誠先生出生於臺灣,多年習練太極,專注於禪俠一味的生命態度之分享,目前在正安文化學院開設太極和止觀禪修課程。他說,修行與武俠其實有一定關聯,在止觀的課程中,他常常會引用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作為對比,而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是最多分享的一部。
一個俠客肯定武功高強,如果把他身上的「武」字去掉,你心目中的「俠是什麼?」現場參與者一番頗為熱烈地互動,不一會,演示版上就滿了大家提出的關於「俠」的定義:正氣、仁義、除暴安良、有正義的見識、有維持秩序的能力、逍遙自在、有道義、有擔當、特立獨行、慈悲、智勇雙全、仗義、英雄救美、有本事、雲游四海、堅信真理、有勇有謀,無牽無掛、隱忍、孤傲、忍辱負重、豪情、理性。
滅絕師太是俠客嗎?
「滅絕師太在你心目中是一個俠客嗎?」這位《倚天屠龍記》中的標誌性人物,武功高、掌門人、意志力強韌,但是我們似乎不認為她是一個行俠仗義的人,因為她從來不考慮他人的立場,她堅持著她心目中的正義,她仗的是自己的義,而不是仗的大多數人的公義,她不是俠客。由此,大家一個個討論,逐步刪除了逍遙自在、英雄救美、雲游四海、孤傲、忍辱負重等元素,一致認為:第一個,俠肯定跟「義」聯繫在一起,俠要仗義,要助人,有打抱不平的精神;第二,一個俠客應該有勇氣,願意面對失誤。人們絕不會用「俠」稱呼一個畏畏縮縮、遇到事情就跑的人。「幫助他人」、「勇敢面對失誤」應該是「俠」基本的條件。
清晰了「俠」的基本條件,運用武俠小說中的不同人物的運命,就容易理出在超越自己的道路上所要面對的一些事情。
戒定慧佛法「三學」
修行的中戒、定、慧,佛法稱之為「三學」,是一個逐步上升的過程。在楊碩誠先生看來,很多人的修習還僅僅停留在「戒」的層面--不是「戒」不好,而是只看到了「戒」的行為,并沒有了解「戒」的精神。他說,在佛法中,「戒」原始的意義是保護走在修行道路上的人,而不是規定人們的行為。與法律類似,法律讓人們在社會中相互約束。同樣「戒」最原始設計的目的也是如此。至於「戒」是什麼具體形式,那不是重點。因為形式會隨著時間、地點而改變,各個國家,各個地方,各個時空下的人們,生活方式不同,「戒」會隨之更迭。
俠客,在大眾眼中往往是一群最不喜歡守「戒」的人。楊碩誠先生詮釋他將「俠」與「戒」聯繫在一起的原因。俠士往往「以武犯禁」,這個「禁」,是國家、社會規定的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禁」為什麼要打破?如果犯的「禁」是對大多數人都有好處的,打破它就是罪犯。如果一件事情并不那麼公正,有人提出異議要改正它、修正它,甚至激烈一點,要推翻它的時候,就是「俠」的行為。
「戒」的第一個意義是避免受到負面的干擾。「戒」的另一個意義是「戒德」--鼓勵正面的行為,把良善的人凝聚在一起,在修學的道路上就比較安全。楊先生說,這是「戒」最重要的因素。一個真正的俠客,他認為某些禁忌是不公不義的,於是他要打破它。雖然他的行為表面上是觸犯戒律,可是他的精神是為了要保護他人。大乘佛法中,菩薩為渡眾生而犯禁,被稱之為「毀禁波羅蜜」,是一個智慧的行為。
「當然不是鼓勵大家犯法,我只是強調,在修學的過程中,我們學習很多的戒律,更要了解戒律設立的目的和精神,這樣才比較不容易迷失在戒律的行為本身中;也不會用戒律「以己非他」,認為他人達不到標準就是有問題的。」
鍛煉定力 遠離糾結
「定」在修行當中有很多層次。楊碩誠說,擁有定力的人比較能看清問題,擁有定力的人也比較能夠有勇氣面對問題。這是訓練「定」的原因。現在大多數的人生活如此匆忙,各類信息又如此龐雜,跟古人很大的差距。
現在一個人一天吸收的東西可能是古人一輩子吸收的量,可是古人吸收了我們一天的量,用一輩子的時間去運化它,我們今天吸收的東西還沒有消化它,明天又有東西進來。「運化是修學中非常重要的過程,而運化必須要有基本的定力。」
基本的定力能夠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事物,同時讓我們更加穩定地面對事物。現在很多人很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干擾,敏感度很高,但是他感知事物后又不太容易直面所遇到的問題,驚訝、慌張或者是閃躲,或者是壓抑。
在武俠小說中的人物,絕大多數定力都比一般的人好太多--沒有定力怎麼跟敵人作戰?沒有定力甚至練不好武功,怕苦的早就跑了。
《倚天屠龍記》中的滅絕師太也好,謝遜也好,擁有強大的意志力,「定力」非同一般,但是他們缺乏智慧,由此,楊先生提醒大家明晰:定力就像「倚天劍」與「屠龍刀」,是非常好的武器,可是「倚天劍」在滅絕師太手里,就變成一個殺人的武器,「屠龍刀」在謝遜手里,是擾亂江湖的工具--刀、劍是中性的,它沒有對錯,是在於用的那個人。在修學的過程之中,我們必須要不斷地磨礪、磨煉我們所擁有的利器,不然的話,面對我們產生的煩惱、不安、焦慮、恐懼,「你還是會很容易被打敗。」
當你有了定力,冷靜、專注、一心一意,定會形成一種意志力跟決斷力。在楊碩誠先生看來,現代人常活在「糾結」的世界中,就是意志力跟決斷力不夠的表現。在糾結的世界中,已經發生的事情,他常常懊惱;還沒有發生明天,又充滿著期待想象,沒有活在現在的世界里。武俠小說中那些人物所擁有的意志力跟決斷力,他們展現出來的勇敢與氣魄,臨危不亂的能力,值得我們學習。戒是骨,定是筋肉,慧是氣血。楊先生最后總結道。(鳴謝正安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