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作家梁晓声关于读书、写作的种种观点再次受到媒体关注。他曾说,人应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的故乡,另一个是精神上的故乡。让更多的人从青少年时期就拥有良好的精神故乡,是作家肩负的时代责任。
读梁晓声的作品,总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担当意识源自哪儿?梁晓声的答案是:主要还是看书。梁晓声表示,书籍对25岁以后的人生准则产生影响是较难的,最好从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梁晓声就开始写时评,写过《九三断想》《龙年一九八八》《九五随想》,还写过《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从那之后,梁晓声基本上是两支笔写作,一支笔写文学,一支笔写时评。写社会时评,需要读一些历史,中国的,外国的,尤其是近代史。读了一些历史后,看自己国家的眼光会越来越理性。写小说是另一回事。梁晓声曾和一位作家朋友谈小说创作原则时说,作为文学家,第一品质是一定要善良。善良包含对同胞命运的关注和同情,还包含看社会看时代的理性。
现在很多名人晒出了自己的书单,那么曾对梁晓声的精神世界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都有哪些?
据《秘书工作》等
整理 本报记者 皮历
图片据《齐鲁晚报》
猎人海力布
这是梁晓声小时候读过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蒙古族的一个童话。
故事内容
这个童话讲述的是孤儿海力布在全村人的抚养下长大,成了一名勇敢的猎人,保护着村民们的平安。一次狩猎中,海力布救下了龙王的女儿,娶了龙女为妻,龙王决定把一件宝物赠给海力布,谁要是把这个宝物含在嘴里,谁就能听懂动物的语言,但是这个秘密不能说出去,否则就会变成石头。一次打猎中,海力布偶然听到一群鸟儿的谈话,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就要袭击村庄。最后,海力布还是把即将到来的灾难告诉了乡亲们,他一边说一边从脚到头变成了石头。
梁晓声:读这样的书时,我往往会本能地问“我能做到吗”,常常得出的结论是,我不能保证。大多数人正是因为不能做到,所以对这个虚构的人物产生了敬意,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我们说自己不能做到,是由于此刻我们很理性,但如果真的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我们也可能会先人后己。
丹柯的故事
该故事出自高尔基的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婆》,中文版的《高尔基文集》中收录了这个故事。
故事内容
一个部落为了生存,在森林中迁徙。森林很阴暗而且有很多沼泽,部落的人不敢向前,愁苦不堪。这时一位名叫丹柯的少年站了出来,他对同伴们说:“我们为什么要把精力都浪费在空想和忧愁上呢?起来吧,让我们走进森林,穿越它,要晓得,它总有个尽头的——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有尽头的!走吧!”于是大家对他说:“你带领着我们走吧!”前行的路上充满了坎坷,大家开始埋怨丹柯。情急之中,少年丹柯划开自己的胸膛,举起了像火炬一样燃烧着的心,把森林照得透亮,人群跟着丹柯勇敢地往前冲,终于来到了草原上。
梁晓声:在我们那样一个英雄主义盛行的年代,读了这样的书,更是激情澎湃。它和我们的英雄主义不一样,读了之后觉得自己做不到,但是很受感动,至少要求自己笔下也要多写这样的人物。
普罗米修斯故事
普罗米修斯的经历,来自于《希腊神话故事》,也是使梁晓声深有所思的文字。
故事内容
在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普罗米修斯创造的。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最高的天神领袖宙斯却要求人类必须拿出最好的东西献给他。普罗米修斯为人类辩护时触犯了宙斯,作为对他的惩罚,宙斯拒绝给人类为了完成他们的文明所需的最后一物——火,但机敏的普罗米修斯还是想出办法补救这个缺陷。宙斯大发雷霆,决定给普罗米修斯最严厉的惩罚。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并没有屈服,直至一位著名的大力士海格力斯将他解救出来。因此,人们常把普罗米修斯比喻为成全他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人。
梁晓声:在看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时,感觉他为人类保住火种固然是很光荣的,但是那种痛苦太难以承受了,在自己写书时就会很自然地觉得,我也要写那种使人向上、使人变好的书。
梁晓声近些年写过很多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作品,今天本报挑出几本介绍给大家。
告诉我们如何用一种人生智慧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在浮躁险恶的社会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给我们前行与追求梦想的力量。
洞察家国人生,直面社会现实,鼓励当代青年告别困惑与延宕,展现人性在逆境中的亮光,在浮夸与喧嚣中坚守理想和信仰,做有良知有担当的中国人。
针对当下国情、民情、士情,纵论网络文化、大众情绪、民生问题,带你看懂急剧变化的当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