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抗日戰爭中的蔣介石

2015-04-07
来源:香港商報

抗戰勝利,蔣介石向全國軍民發表廣播演說后巡視重慶軍區。

  【香港商報網訊】中國社科院近代所研究員楊天石先生是國內民國史、國民黨史研究的權威專家。2006年3月,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公開蔣家后人捐贈的《蔣介石日記》,楊天石先生受邀赴美,4年間費時十個半月研讀完蔣公撰寫的全部53年日記,寫成大量頗有分量的著述。3月29日,在深圳越眾歷史影像館舉辦的「知而行」越眾學堂首期演講中,楊先生依據《蔣介石日記》及其他一手的文獻及檔案材料,解讀抗戰時期的蔣介石,評點其功過是非。香港商報記者 林濤

  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2006年3月對外界公布的《蔣介石日記》,始於1915年,終於1972年(遺失4年),期間發生了北伐、「中山艦事件」、國共由合作、「九一八事變」等一系列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大事,作為這些歷史事件最重要的參與者,蔣介石在日記中披露眾多歷史的秘密。至於蔣公日記的可信度,楊天石先生說:「研究中國近代史,不看蔣的日記是很大的損失;看了,什麼都相信,也會上當、受騙。」多年來,他奔走日、美、英以及臺灣、南京等地收集資料,研究、審核其日記的真實性,力圖讀懂內容,還原史實。

  「不抵抗」命令不是蔣介石下達

  多年來,學界對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是否張學良執行了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造成東三省淪陷」頗有爭議。馮玉祥1947年著《我所認識的蔣介石》,直指張學良不抵抗決定是在執行蔣介石的命令。張學良的機要秘書郭維城也說,張學良一夜間十幾次打電話向蔣介石請示,而蔣十幾次覆電不準抵抗。

  此外,張學良陸海空軍副司令北平行營秘書處機要室主任曾指證,蔣介石8月16日曾有一個「銑電」,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抵抗,力避沖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張學良曾將此「銑電」轉知東北各軍事負責長官,一體遵守。

  對此,楊天石先生說,在蔣公日記及其它資料中,找不到蔣介石下令「不抵抗」的內容。

  首先,馮玉祥并非當事人;郭維城1934年才擔任張學良機要秘書;1931年8月16日的「銑電」,至今沒有找到,找到的是9月16日張學良給遼寧省主席藏式毅等人的「魚電」:現在日方外交漸趨吃緊,應付一切,亟宜力求穩慎。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當萬分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希望你迅速密令各屬,切實遵照注意為要。張學良。這封電報在「九一八」事變之前12天,與蔣介石沒有關系。

  9月18日當天,蔣在從南京到江西的軍艦上,日記中他只記載了兩件事:一是廣東,如何對待汪精衛等在廣州成立的與南京對立的「國民政府」;另外一件事是對共,如何包圍、剿滅江西的中共根據地。

  現存電報亦證明,蔣介石是9月19日晚才從上海方面得知東北的消息。中刻抵南昌,接滬電,知日兵昨夜進攻瀋陽,據東京消息,日以我軍有拆毀鐵路之計劃,其藉口如此,請對外宣傳時對此應力辟之……在19日的日記中他寫道:昨晚倭寇無故攻襲我瀋陽兵工廠,并占領我營房。頃又聞已侵占我瀋陽與長春,并占領牛莊消息,是其欲乘此粵逆叛變,內部分裂之機會,據有我之東三省矣!

  張學良承認:判斷錯誤

  在張學良方面,他一向承認「不抵抗」,是他「判斷的錯誤」、「應付的錯誤」。楊天石先生說,這點從張學良的日記、口述等材料中亦可找到佐證。

  1946年1月3日張學良日記:1931年我不過執政3年,不但對地方沒有造福,因為我一意的擁護中央,依賴中央,才有了中東路的問題,對俄盲目的戰事……致成不抵抗,而使東北同胞水深火熱14年。

  1990年,已經恢復自由的張學良對歷史學家唐德剛說:當時,因為奉天與日本關系很緊張,發生了中村事件等好幾個事件。那時我就有了日本方面的情報,說日本要來挑釁,想借著挑釁來擴大雙方的矛盾。所以,那個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

  「我們已經聽了50多年了,都是說蔣公給你的指令?」唐德剛追問張學良,張則連連表示,不是,不是,這個事情不該政府的事,也不該蔣公的事。

  數年后,紐約張之宇、張之丙姐妹訪問張學良,又談到「不抵抗命令」。張學良說,打可能更壞,日本就希望你打,我們打敗仗了,交涉的時候你就得賠償。我們和日本打好像拿雞蛋碰石頭,絕對打不過的。

  蔣的日記、張的日記以及張學良自由以后對唐德剛、張氏姐妹的口述,都證明「不抵抗」命令和蔣介石沒有關系。蔣介石背的這個「黑鍋」可以卸去了。

  學勾踐忍辱精神 對日妥協退讓

  「不抵抗」命令和蔣介石沒有關系是事實,國民政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日采取妥協、退讓政策也是事實,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直到1937年「廬溝橋事變」爆發。為何如此?一方面,蔣介石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堅決抗日的決心和意志毫不含糊,從未改變的;另一方面,他明白,中日之間必有一戰,但中日兩國力量懸殊,中國手中其實無牌可打,對日作戰的全面準備遠未完成,中國只能謹慎從事、暫時妥協。在蔣公日記中亦有清晰可循的軌跡。

  1931年9月20日,「九一八事變」第二天,他寫道:聞瀋陽、長春、營口被倭寇搶占,心神不寧,如喪考妣。茍為吾祖吾宗之子孫,則不收回東北,永無人格矣!小子勉之!

  1936年6月,蔣介石對英國經濟學家李滋羅斯說:對日抗戰是不能避免的,由於中國的力量還不足以擊退日本的進攻,我將盡量使之拖延。拖延的辦法無非謹慎、忍耐、忍辱。他的「老鄉」越王勾踐給了他榜樣。1934年2月15日日記中他寫到:勾踐入臣,不唯臥薪嚐膽,而且飲溲嚐糞,較之今日之我,其耐苦忍辱,不知過我幾倍。

  研讀蔣公日記,不難發現,老子「以柔克剛」、「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思想以及孫子兵法的戰略思維都曾給蔣介石啟發,「對外,未到其時。惟有先其所愛,微與之期,以保吾國。」這些是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以后對日本妥協,國力懸殊的現實原因之外的文化因素。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