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以空間換時間 積小勝為大勝

2015-04-07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1936年,兩廣事變和平解決,蔣認為對日抗戰的機會到了,他電令周至柔:應集中於對倭。令馮玉祥、程潛等人擬定抗戰方案,對日外交也開始強硬。9月17日蔣介石給軍政部長何應欽電報:準備萬一,以與倭決戰。南京中央政府做遷移準備,計劃由張治中率軍消滅駐紮上海的8000日軍,然后抵華北抗日。上海開始積極修建工事,一年后,淞滬戰役打響,這場歷時3個月的中日間首場大仗,中國準備了一年。

  同時,1936年10月,傅作義將軍的內蒙古綏遠之戰,亦是在蔣介石直接指揮下進行的。綏遠之戰重擊關東軍豢養的蒙偽軍,此役在西安事變前20天。楊天石先生說,這些事實證明,并非「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逼蔣抗日」,在此之前,他對抗戰就有部署有實際動作,而且是大動作。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歷史在此拐了個彎,中國抗戰進入一個新階段。

  空間時間決定戰爭勝負

  「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為抗戰時期國民黨遵循的12個字抗戰方針,這一對日持久戰方針是逐步確立的。

  1933年初,蔣介石在日記里提出東南國防計劃,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沒有把握之仗,到1937年2月,全國各地鑄成的機關前掩體、堡壘、小炮掩體等各類防御工事3374個。同時聘用德國顧問訓練軍隊,向德購買軍火。

  1938年蔣在武昌發表演講,我們這次抗戰,是以廣大的土地,來和敵人決勝負;是以眾多的人口,來和敵人決生死,本來戰爭的勝負,就是決定於空間和時間。我們要以長久的時間來固守廣大的空間,要以廣大的空間來延長抗戰的時間,來消耗敵人的實力,爭取最后的勝利。

  1936年,廬溝橋事變前一年,蔣介石會見英國經濟學家李滋羅斯時說:當戰爭來臨時,我將在沿海地區做最可能的最強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內陸撤退,繼續抵抗。最后,我們將在西北某省,可能是四川,維持一個自由中國,以待英美的參展,共同抵抗侵略。

  抗戰的實際過程就是如此,和蔣介石講的估計完全一致。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