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2

虛擬運營商生存探討:誰在制約?

2015-04-07
来源:網易科技

  距離工信部公布首批虛擬運營商牌照,時間已經過去了15個月。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虛擬運營商到底發展得如何、面臨著怎樣的生存現狀?2015年,對于虛擬運營商而言,又有著怎樣的意義?網易科技走訪了行業,力圖呈現虛擬運營商們的生存現狀。

  文/崔玉賢

  媒體唱衰、企業人才流失、用戶量發展緩慢、運營商態度消極,剛剛登上了通信大舞臺一年的虛擬運營商似乎面臨著下臺的危險。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這些問題的背后又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因素?

  網易科技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42家虛擬運營商確實只有一半開通了業務;在用戶層面,發展一年多以來,虛擬運營商的用戶數并不是報道的220多萬,而是突破了400萬;在虛擬運營商人才流失方面,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對前景不看好,但這也并非全部;對于2015,這是虛擬運營商試商用的最后一年,卻不是決定成敗的一年。

  虛擬運營商,到底活得如何?2015,虛擬運營商為何這般冷清?

  用戶數為何未能達到預期?

  在探訪中,網易科技記者明顯感受到企業直面的媒體壓力——唱衰聲一片。

  自從2013年12月30日工信部向外界公布了首批虛擬運營商牌照以來,其后又陸續公布了4批,總共有42家企業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在名單公布后,業界最初都對虛擬運營商充滿了期待,認為“這是條鯰魚、將激活整個通信市場”。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副院長劉多也曾對虛擬運營商業務充滿了希望,認為移動通信轉售用戶規模在2015年將達到5000萬人,占總移動通信用戶的3%。

  一年多過去了,半數虛擬運營商未能推出業務,用戶規模剛剛突破400萬(截止今年3月份),難免讓人產生“虛擬運營商發展不理想”的觀點。果真如此嗎?這種,又是如何造成的?

  工信部頒發的41家虛擬運營商+廣州博元(廣東通信管理局頒發)

  首先,是牌照發放時間的原因。從時間上看,牌照發放是陸續發放,有近20家企業是在2014年年底獲得牌照(如上圖)。獲得牌照的企業要和基礎運營商對接、測試;企業本身也要進行專業人員的組建、IT系統的開發、業務模式的探索、呼叫中心的建立。

  “這是一個高門檻的行業,需要專業的人才來運營,找來人以后磨合又是一個很痛苦的周期。”迪信通虛擬業務總經理黃建輝對網易科技記者表示。因此,有一半多的企業沒有推出相關業務是牌照發放的時間相關的。

  其次,和企業態度相關:部分企業還處于觀望中。由于批零倒掛,企業拿到的價格并沒有優勢,這意味著企業發展用戶需要大量公司補貼。“從利潤角度來講,投入一個用戶就要虧一個,企業有猶豫和分歧是很正常的。”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市場經營研究部主任許立東表示。

  蝸牛移動向記者表示,打造差異化的通信服務畢竟有一個過程,既需要對市場的深入了解,也需要考慮如何結合好自身主營業務。因此,不排除一些企業當初沒有想好就進入了這一市場。

  最后,是發放牌照時的市場預期過高。無論是媒體、企業還是政府部門,都對虛擬運營商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據了解,企業在申請牌照時都向工信部保障2015年底至少可以發展50萬用戶。目前來看,大部分企業難以完成。

  “企業對市場預期很高,但市場發展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樂觀。”許立東向網易科技記者解釋道。2013年的時候,中國移動通信市場還有1.2億的增長空間,對虛擬運營商來說是個很大的盤子。然而,2014年市場增長空間僅6000萬,2015年市場環境更加惡化。對基礎運營商來說都已經進入了存量市場的競爭,虛擬運營商發展新的用戶更是難上加難。

  “虛擬運營商牌照發放的時間有些尷尬,目前我國移動通信用戶高達13億,基本實現了100%覆蓋,市場飽和了。對新進入者發展用戶是很難的。”不愿透露姓名的虛擬運營商企業對網易科技記者感慨道。

  因此,許立東認為虛擬運營商的定位就應該是“用戶手中的第二張卡”,目標用戶群是中低端用戶。

  雖然有觀望者,但也有發展迅速的企業,比如近期剛剛突破100萬用戶規模的蝸牛移動。另外,蘇寧、國美、迪信通、天音、愛施德、阿里發展用戶規模均也已經達到20萬戶以上,據巴士在線副總裁宋宏生透露,巴士在線也已經跨入了10萬用戶規模的階梯。

  “總體來說,虛擬運營商做到確實不太好,和預期規模有差異。”迪信通黃建輝表示,這里面總有些原因存在。在業內人士看來,

  外患:誰在制約虛擬運營商發展

  除了整個移動通信大環境不利好之外,虛擬運營商在發展中還遇到了一些外部問題。

  1)社會認知問題。虛擬運營商是新的170號段,社會相關機構尚未實現完全對接。銀行、保險機構、航空等會出現注冊或認證短信無法接收的問題。另外,用戶在出國之后也會遇到無法使用的問題。

  “這是虛擬運營商發展前期遇到的問題,現在已經慢慢解決。”迪信通黃建輝告訴網易科技記者。

  2)批零倒掛問題。批零倒掛是虛擬運營商抱怨最多,也是發展用戶最大的攔路虎。目前,虛擬運營商拿到的價格還是基于2013年市場價格的折扣;但運營商的套餐的市場價格在不斷下降,而虛擬運營商拿到的折扣價并未跟隨市場價而有調整,市場價格和批發價格沒有實現動態調整。這就導致了批發價格比零售價格還要貴。

  “政府也認為運營商應當按照實時的市場價格進行折扣,但政府扮演的角色只能從中協調,因為這是一個市場行為。”許立東表示。據了解,中國通信企業協會虛擬運營分會負責協商基礎運營商和虛擬運營商的折扣價格問題。“雖然會有階段性的降幅,但降幅有限,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批零倒掛的問題。”

  據網易科技了解,這一問題追根溯源在于雙方合同簽訂上。“一開始雙方談判地位不對等,企業想拿到牌照必須先和運營商簽訂合作合同,有些企業為了拿到合同,無論什么內容都全盤接受。企業簽完之后,又希望通過政府來改善條款,但這里面涉及到了法律效率的問題,因此,政府很難強制性干預。”許立東告訴記者。

  某虛擬運營商人士也表示,運營商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企業沒有太多議價空間。

  3)IT系統準入測試步調不一致,尤其是4G業務對接遲緩。據蝸牛移動透露,在與運營商對接中,目前主要問題是4G業務的開放問題。由于FDD牌照發放較晚,與聯通合作的虛商目前還無法開展4G業務轉售,因此在數據業務經營方面稍為遲緩。

  虛擬運營商4G業務無法與基礎運營商實現同步。“價格存在批零倒掛現象,已經失去了價格優勢;在業務上又不能同步發展,虛擬運營商發展很被動。”某虛擬運營商人士表示。

  中國移動4G業務已經開展1年多,但目前通過中國移動4G業務準入測試的虛擬運營商僅2、3家。“這很正常,基礎運營商一定是先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后才有精力解決對接的問題。其實,基礎運營商本身也希望盡快對接,助其發展用戶。”

  三大運營商中,中國聯通態度最為積極。目前400多萬用戶中,80%的是1709號段(中國聯通)的用戶。在對接策略上,中國聯通采用的是“一點接入”,只要實現與集團中心的IT系統對接,即可與各省市對接,對虛擬運營商來說更簡單方便。據了解,中國移動基本上也是采用的“一點接入”策略,只是在細節方面略有差異。

  4)號碼資源緊張。第一批碼號發放有點像是在攤大餅。比如中國聯通已經開通了130個城市,一個虛擬運營商如果申請了130個城市,一個城市至少1萬個號碼,這意味著一家虛擬運營商就要100多萬個號碼。但1709號段也就1000萬個號,20家運營商如何分配?有些虛擬運營商在一個城市拿到了1萬個號碼,只發展了幾十個用戶,剩下的號碼資源就會閑置;但有些虛擬運營商可能會發展1萬多用戶,就會出現號碼資源短缺。

  第一批號碼資源的分配不平衡導致了后續號碼資源的緊張。因此,中國聯通要求虛擬運營商只有在放號量50%的用戶激活的情況下,才能發放第二批號碼。

  “號碼資源是稀缺的,工信部對運營商有激活比例的要求,運營商自然也會對虛擬運營商有附帶要求。這樣可以提高號碼資源的利用率。”許立東表示。

  內憂:水土不服下的高管離職潮

  據國外虛擬運營商發展規律顯示,3-5年虛擬運營商才能實現正現金流,5-7年才能實現盈利。這意味著企業要承受較大的資金壓力。虛擬運營商業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新型的業務,會有團隊建設、系統搭建、市場營銷以轉售業務費用等成本。

  據悉,有些虛擬運營商自建計費系統,成本至少在2000萬以上;即使是直接租賃運營商的計費系統,也會隨著用戶規模的擴大成本增加。

  另外,如何結合自身優勢推出差異化產品也是一大難題。虛擬運營商和代理代銷商最核心的差別就是可以拿到電信的基礎資源,和自身業務結合包裝成產品。但目前來說,大部分企業都還只是簡單的轉售業務。

  而上述的這些壓力造成了所謂的“高管離職潮”。虛擬運營商剛剛出現的時候,從運營商挖到了大批中高層人才負責移動通信轉售業務。時隔一年,這些跳到虛擬運營商的人才又跳了出去。

  “那是因為水土不服:虛擬運營商沒有基礎運營商的人力、財力方面雄厚,既是方案的制定者又是執行者,既要結合企業自身的產品又要考慮運營商的產品推出新的業務。面對這樣的壓力,有些人很難適應。”電信行業專家馬繼華認為,“而且,有些高管進入是有承諾的,完不成目標,企業是很現實的。”

  “有些人走了可能是因為短期內看不到效益,長期自己又沒耐心等待。”巴士在線宋宏生認為。宋宏生也是從基礎運營商跳到的虛擬運營商,他表示面對的壓力很大,但對虛擬運營商的未來很有信心。

  2015,最后一年?

  “有些人認為用戶沒過萬的企業會吊銷牌照是不正確的,工信部并沒有這樣的規定。對虛擬運營商來說,要立足長遠,沒有必要糾結在2015年。”許立東表示,“只要不違規,是可以拿到正式牌照的,從政府來說是個鼓勵的態度。”

  根據工信部發放的《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試點截止時間為2015年12月31日,工信部將根據試點開展情況適時調整政策,研究正式商用事宜。

  據了解,企業在申請牌照的時候都會向工信部提交一份發展計劃和日程,如果企業在2015年底完全沒有推進移動通信轉售的業務是有可能被吊銷牌照的。

  “我們現在更多的是擔心怎么將用戶規模做大,把用戶維護好。”迪信通黃建輝向網易科技表示。據黃建輝介紹,迪信通會根據自身的渠道優勢,捆綁手機發展用戶;同時和其他行業合作,比如金融、媒體推出差異化的產品。黃建輝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達到了飽和,但人與物、物與物的空間還很大,迪信通看好物聯網、智能穿戴設備的方向。

  巴士在線宋宏生也認為,虛擬運營商的發展需要時間積累,剛開始商家可能做的僅僅是轉售業務,但未來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如果企業做轉售通信產品的話,只要運營效率高,單個用戶發展成本很低,也是可以盈利的;另外,企業可以在轉售通信業務基礎上,做好增值業務。”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