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平
编者的话 纸质书,永不沉没——写在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前夕
四月,是草长莺飞的时节,是思念的时节,是阅读的时节。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将迎来它的二十岁生日。
二十岁的年纪,美丽而多变,正如阅读本身,随着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崛起和席卷,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悄然改变,一卷在握已然成为过去时,指尖的滑动才是流行的趋势……
那么,此时此刻,纸质书该何去何从?也许这篇展现一本书的奇幻漂流经历的《一本最豪华书籍的悲喜历程》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正如作者所说:“有美感,有温度,可以真实触摸和拥有的纸质书籍将永不沉没。”
——是的,只有更美,更独特,更值得拥有,纸质书才不会沉没。
所以,四月,让我们来读一本纸质书吧,让轻风翻动书页,让落英飘落纸间,让阅读变慢,变成回味……
世界上没有一本书会像它这样让人悲叹绝望,也这样给人以温暖和希望;世界上没有一本书会在经历如此悠长的岁月后,依然让出版家和读者追索不已,传承的薪火从来不曾死灭——这本书便是由英国书籍装帧艺术家弗朗西斯·桑格斯基于1911年制作完成的豪华版《鲁拜集》。
沉没在大洋 焚毁于战火
这是世界出版史上最为豪华的一本书,迄今为止,在超过一千多个版本的《鲁拜集》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鲁拜集》是十二世纪波斯诗人奥玛·海亚姆的四行诗集,优美的诗句中蕴含着惊世骇俗的思想。自1859年爱华德·菲兹杰拉德将其译成英文后,名声大振,各种版本纷纷出笼,自成一体。其中最为著名的版本是1884年美国波士顿霍顿·米福林公司出版的对开本,由画家兼作家伊莱休·维德绘制插画并装帧设计,当时只印了一百本。
考察一部世界出版史,便可发现,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经过了相当漫长的阶段。一开始,只是一个“灰姑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十九世纪末,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同时受到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的影响,才终于登堂入室,获得了其在整个书籍出版环节中应有的地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书籍装帧师弗朗西斯·桑格斯基和乔治·萨克利夫雄心勃勃地创立了桑格斯基与萨克利夫手工书籍装帧公司(桑-萨公司),意欲大展身手。
有一天,桑格斯基在伦敦萨瑟伦书店闲逛,一眼看到了那本插图版《鲁拜集》,就此停下脚步,他立刻下决心要以该版《鲁拜集》装帧出一部世界上最最豪华的书来。1909年,桑格斯基开始了他的辉煌工程。显而易见,他被《鲁拜集》中散发的浪漫的神秘主义色彩和东方风情所打动,他尤其喜爱作为东方元素的孔雀,既喻示高傲自珍和尘世的浮华,也表现出对天堂的惊鸿一瞥。两年之后,当这本拼接嵌入四千九百六十七块各种颜色的羊皮,烫有一百平方英尺的金叶脉络,镶嵌一千零五十颗各种宝石的《鲁拜集》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被命名为《伟大的奥玛》,公认为达到了书籍装帧艺术的最高峰。
但是,这本富丽堂皇、美不胜收的豪华之书却是命运多舛,悲剧横生。
1912年3月29日,被桑格斯基标价一千英镑的该书,在索斯比拍卖会上竟然以四百零五英镑的低价被美国纽约商人加布里埃尔·维斯拍得,令尽心尽力的制作者们黯然神伤。豪华版《鲁拜集》于4月10日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而搭载它的同样是当时世界上最为豪华的邮轮泰坦尼克号。四天之后,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在三个小时内迅速沉没,那本装在橡木盒子中的《鲁拜集》也随之沉入大西洋底。当时出版的《书籍装帧月刊》这样写道:“当代最豪华的书,与最豪华的邮轮一同沉没于汪洋之中,这也许是它最好的归宿。”
得知此噩耗,桑格斯基痛心疾首,但他意志坚定,仅仅十天之后,《每日电讯报》刊登桑-萨公司的声明:“再造一本这样的书”。然而,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两个多月后,年仅三十七岁的桑格斯基为救一位落水妇女而溺水身亡。
1924年,萨克利夫的侄子斯坦利·布雷进入桑-萨公司当学徒。1932年的一天,他在公司档案中发现了豪华版《鲁拜集》的设计图和烫金版,于是,他下定决心,继续桑格斯基的梦想。他独自用了七年时间,重新制作完成了此书。当时正值二战爆发,布雷将它放入一个金属箱子里,藏于地下室中。结果,遭遇德军空袭,地面上的熊熊大火将密封后藏在地下室的《鲁拜集》烤成了焦炭,这本豪华之书再次蒙难。但正如后来收购了桑-萨公司的英国SSSZ书籍装帧公司总经理罗勃·谢泼德所指出的,尽管豪华版《鲁拜集》可能再也无法重见天日,但它依然是对一种卓越艺术创造力的礼赞,依然被公认为代表了书籍装帧工艺的最高成就。
中国书人的希望之旅
2014年仲秋的一个黄昏,中国读书界有名的“书虫”杨小洲踱着散漫的步子,像一百多年前的桑格斯基那样,走进伦敦那家从维多利亚风格的绿色橱窗里透出奶黄色灯光的萨瑟伦书店。仿佛时光倒转,他同样在一幅嵌在镜框中的彩图前停住了脚步。这幅有三只蓝色开屏孔雀的彩图正是沉入大西洋底的世界上最华贵的《鲁拜集》的封面,由SSSZ公司参照桑格斯基当年留下的照片,利用电脑技术复原而成。他俯身细看,叹为观止。当店主告诉他此图可随购买罗勃·谢泼德所著《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限量版一书附送时,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杨小洲回国后便将此番邂逅告知了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俞晓群是位有理想、有情怀的出版家,近年来,面对纸质书籍受到电子出版冲击的现况,深感若要守护阵地,必须要重视书籍装帧,以纸质书不可替代的精美与电子出版物抗衡。但目前中国尚缺此种艺术,所以他近年来致力于西方书装研究,力图能有所作为。当他听了杨小洲的叙说后,当即决定让杨小洲再度出使英伦,摸清《鲁拜集》版本的情况。他这样问杨小洲:“你拿回了豪华本《鲁拜集》的封面,那么,这本书的‘书芯’是什么样的呢?是否还有存世呢?”这不啻是个非凡的引导。
回返伦敦萨瑟伦书店的杨小洲按着俞晓群的要求,不仅搞清楚了那本豪华版《鲁拜集》的“书芯”正是1884年美国米福林公司出版的对开本插画版,而且还戏剧性地在书店秘不示人的一只书柜底部的暗柜里,寻获到了当时限量出版一百本的带有画家伊莱休·维德签名的唯一一本存书。杨小洲后来在《伦敦的书店》一书中动情地写道:“一百多年来她安静地守候在萨瑟伦书店暗柜中观花开花落,看水流情长。”面对如今已陡然升值的书价,俞晓群在电话里只轻轻地说了三个字:“买回来。”
于是,一直为世界所关注和期待的豪华本《鲁拜集》在中国开始了它的后续故事。
举重若轻的俞晓群决定出版完整叙述豪华版《鲁拜集》传奇经历的罗勃·谢泼德所著《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中文版,同时决定为深层次展开书籍装帧艺术的学术研究,邀请谢泼德前来中国举办《英国十九世纪书籍装帧艺术及其高峰》的专题讲座,时间定于今年3月中旬,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和上海思南公馆分别举行两场。正所谓“好事多磨”,就在中国方面一切准备就绪,只待飞机落地,苏格兰风笛响起时,不料,去过世界众多国家的谢泼德却在伦敦希斯罗机场登机时受阻,因为他竟然不知道应该事先去中国使领馆办理入境签证。这下可好,原先的计划都被打乱了,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好在已是“势不可挡”,最终,谢泼德顺利成行,于3月31日和4月1日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开讲,听众踊跃。谢泼德在讲座中说道:“豪华版《鲁拜集》的意义不仅在于捕捉到时代美学的精髓,也恰好站在了当时书籍装帧的转折点上。”
在俞晓群和杨小洲看来,如今出版业也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当年,豪华版《鲁拜集》的诞生,深受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的影响,而这一运动的主旨在于试图改变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家与手工艺人相脱离的状态,弃除工业革命所导致的设计与制作相分离的恶果,强调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主张恢复手工业传统,反对机器美学。现今,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纸质书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纸质书籍并不是只能消极地等待被电子书所淘汰,它完全可以凭借其特有的审美功能遗世独立,而书籍装帧艺术正是重要而可靠的一大保证,今天的纸质出版既赋予书籍装帧更多的责任,同时也赋予了书籍装帧艺术更大的发展空间。谢泼德也认为,网络、电子书的兴起其实对传统书籍装帧艺术具有推动作用,因为均质化的电子阅读使得人们对于纸质书的外观要求更高。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出版人作出了令世界为之激动的决定——海豚出版社将与SSSZ公司合作,再度制作豪华版《鲁拜集》,其“书芯”即为1884年美国米福林公司出版的伊莱休·维德插画版,形式依旧是硕大的对开本,而其装帧设计将会承继桑格斯基的金碧辉煌,再现其原来的壮观风貌。在俞晓群的指挥下,中国书籍装帧师们已经开始工作。据杨小洲透露,他们借助电子显微镜和电脑分析技术,发现了先前所有文档都没有记载的一个秘密:桑格斯基豪华本《鲁拜集》的“书芯”中的插图,并不是铅印的,而是运用类似拓印的方式所实现的六十四幅石版画原作的本态,因为上面既没有印刷颗粒,也没有网纹,只有拓印所留下的压痕。
我们有理由期待这次东西方书籍装帧艺术家的别有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合作,有理由相信人类的阅读会薪火相传,而有美感、有温度,可以真实触摸和拥有的纸质书籍将永不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