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盈盈
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深圳已從山寨之都變成硬件天堂、科技創新之城,更有人親切地稱它為“深穀”。
一系列的數據說明了深圳創造的崛起。2014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超過4.02%;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1.16萬件,增長 15%,占全國總量的48.9%,連續11年穩居全國首位;4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3D顯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創新能力處於世界前沿;戰略性新興產 業總規模接近1.9萬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為同期GDP增速的2倍;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5%。
過去,擁有齊全的產業門類,完善的產品供應鏈和相對開放的環境,成就了深圳奇跡。對於下一個十年,甚至再下一個十年,深圳如何利用這些優勢實現再一次的騰飛、深圳市政府和產業如何更良性合理互動,成為研究深圳科技創新的重要維度。
創新園不斷湧現
“我覺得龍崗的產學研平台很好,我被吸引過來了。”“千人計劃”專家,已落戶龍崗的王波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如此說。
龍崗創新的“智核”——大運新城至少可以再容納10萬名像王波這種創新創業高端人才,這塊深圳東部的地區正以“產業園+大學園”的模式,從傳統的生產基地向研發高地轉型。
事實上不止龍崗區,整個深圳都在改造提升產業載體層次,支撐產業轉型升級。早在2011年,深圳市政府就下發了《關於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 見》,意見指出通過綜合整治、環境營造、設施完善等手段改造提升低端落後的社區產業載體,將舊工業園區改造為新興產業園區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引導以低端 制造業為主的工業園區向高端化、專業化發展。
2008年以來,深圳共認定42家特色工業園,合計建築面積超過700萬平方米,平均產業集聚度約65%;支持舊工業區實施綜合整治和功能改變 等混合類城市更新,近3年來,全市共改造提升48個舊工業區,涉及用地面積253萬平方米。“每個區都有側重點,南山本來就是科技強區,產業比較全面;寶 安以制造業為主;龍崗土地多,空間大,布局未來產業、新能源產業;羅湖是傳統老區,空間有限還是以珠寶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為主。”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相 關負責人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每個不同的創新園區都有不同的從屬背景。就南山區而言,區政府、市政府、央企、民營企業、集體物業都有各自的“地盤”。南山區政府重點打造南山 智園,集傳統孵化器、寫字樓和眾創空間於一身;深圳市政府在騰訊大廈附近建設軟件產業基地,作為高科技企業的孵化器;央企代表招商局集團旗下有網穀;而純 民營的代表則有科興科學園。這些創新園,讓深圳成為形式多樣、機制靈活的創新載體。
據經濟觀察報了解,創新園區要想在市場上立足,拼的無非是價格、服務和位置。智園價格比較便宜,但進入有一定門檻,需要考慮入駐企業的資質、營 業額、前景等,蛇口網穀位置好,又被納入了自貿區范疇,門檻比較高,對企業體量有要求;科興科學園配套設施比較豐富,價格也相對較貴。
到深圳做新產品
以創新引領轉型升級,改造提升產業載體層次,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只是深圳創造的一個維度。近幾年,深圳全面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密集湧現,新型研發機構呈現裂變式創新態勢。
對於下一個十年,甚至再下一個十年,深圳如何在已有的基礎上實現再一次的騰飛?深圳創新設計研究院執行院長趙宇波在回複經濟觀察報這一疑問時表 示:“如果最新的互聯網技術、智能化的技術在傳統行業當中得到良好的運用,也就是實現物聯網,這或許是深圳現在和未來最大的機會。”
趙宇波認為,深圳的產業門類比較齊全,從IT產業、硬件類的電子產業到傳統的制造業、服裝珠寶行業,甚至到最複雜的一些航天類的產業在深圳都有 涉及;供應鏈的配套環境好,過去所積累的工業基礎,現在慢慢發揮出基地優勢。“比如說做智能硬件,僅僅有好的想法是遠遠不夠的,要把東西做出來,需要有完 整的產品供應鏈作為支撐,深圳具備這樣的優勢,所以很多人會優先選擇來深圳生產新產品。”
趙宇波認為,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融合某種程度上就是物聯網的一種形式。深圳是實體經濟和傳統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可以成為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沃 土。在其他的城市,“互聯網+”實現起來有天然的不足;而深圳的互聯網、軟件產業一直發達,也有雄厚的實體產業基礎,這應該是“互聯網+”時代最大的機 會。
對於深圳科技創造未來的發展機會,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在給經濟觀察報的一份書面回複中說:近年來,深圳著力培育創新型經濟新的增長點,前瞻布 局生命健康、海洋經濟、航空航天和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等五大未來產業;目前,深圳4G技術、基因測序分析、超材料、新能源汽車、3D顯示等領域 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將繼續保持和發揮既有優勢,並力爭在更多領域取得突破。
在趙宇波看來,一座城市的動力本身來源於產業的動力,城市與產業的動力兩者是相互作用的,城市發展好產業自然也不會差,產業發展好了城市也會更 有競爭力。現在中國正在逐步進入理性消費型社會,消費者選擇很多,消費行為更趨於理性。企業不能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就難以做大。
政府須放“手”
據經濟觀察報了解,深圳先後出台了《深圳市生命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深圳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 年)》、《深圳市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和《深圳市未來產業發展政策》等一系列規劃、政策。2008年以來,深圳更是先後出台了 自主創新“33條”、創新驅動發展“1+10”文件等一系列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寄望於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組合拳”,繼續保持和擴大深圳在創新政策 領域的優勢。
不過,一位民營企業負責人認為:“現在扶持政策多了,一個接一個,反而沒有早期讓企業‘野蠻生長’那么好。”
過去擁有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成就了深圳。在很多深圳人看來,深圳的每一個產業都不是政府種下的種子,早期自由的環境優勢,讓很多企業願意在深 圳發展,並且生長得很好。一直以來,深圳既沒有央企、國企這種大的企業作支撐,也沒有特別大的外企總部駐紮,整個成長環境幾乎都是民營企業孕育的,這實際 上就是深圳的競爭力。
“現在‘政府的手'多了一點,其實這樣效果未必見得好。在深圳,很多企業是自然生長起來的,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越不管它,企業自身爆發力越強,因 為它要自己活著,想生存,就必須改變自己,這是深圳企業家的特點;它不依賴政府,就是靠自己在不斷變化著生存的模式,在夾縫中慢慢生長。”上述人士稱。
經濟觀察報采訪的一位長期研究工業企業的專家,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他認為,企業都有自己不同的需求,各有各的基礎,各有各的產品,政府最好的支持方式,就是不要“管”。
這位專家舉例說,企業行為無需政府支持,有些企業過去曾花了5年時間討論一條生產線如何改造、生產線如何完全定制化、智能化等,就是後來政府大 力提倡的‘工業4.0’。在探索的過程中,企業不斷地推倒重來、推倒重來,光咨詢費就花了幾千萬。從這個過程可見,企業行為都是根據需要來做出決策的,很 多東西都是企業內生的,不會等待國家出台政策,也不一定需要國家政府引導。
而其中的政府角色,這位專家的建議是“三不”:“不踩刹車、不踩油門、不管方向”,把關注點放在制定公平的遊戲規則、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約束企業的道德風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