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北京太庙文物保护区通道仅1人通过

2015-05-13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进入下一页

清陆军部旧址的灰2楼楼道顶部的油烟机管道。本报记者 李韵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太庙棚户区里狭窄的通道。本报记者 李韵摄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提出《关于抓紧消除北京市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火险隐患的提案》。4月中旬,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结合提案督办,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海峰带队,组成12人的调研组,赴北京市进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文物安全工作”调研,重点考察了北京太庙、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

  太庙里藏个棚户区

  尽管之前有过心理准备,但是走进院门的一刹那,几乎所有人还是不由自主地惊呼:“天哪!”

  小院里,各种简易的临时性建筑几乎占据了所有空间,有的平房顶上加盖房屋,再加上自行安装的空调和淋浴设施,通道变得极为狭窄,仅可一人通过。头顶上,各种电线在房屋间纵横穿梭。距院门几步远,一间约三四平方米的小房正在搭建,墙面上的水泥还未干透。

  而离小院不远的一排平房则更是“充分利用”与太庙围墙之间的空隙,每户都搭出一个二三平方米的小屋,而房子与墙之间的通道竟然狭窄到仅一步距离。走进通道,稍不留意,记者背后的双肩背包就与围墙、屋墙频繁“亲密接触”。仔细察看不难发现,这些临时性的简易房子大多不住人,而是用于储煤、储物及作简易厨房,或者堆放生活杂物。

  这种棚户区的情景在影视剧里见过。可让政协委员们难以想象的是,这片棚户区竟然是在太庙里!

  这片棚户区位于太庙文物保护区东北角。委员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由于不具备天然气管道和热力供暖条件,这里的居民大量采用液化气罐做饭、用煤取暖,大量无序用油、用气、用火、用电,对太庙古建筑群和居民自身安全构成严重隐患。此外,棚户区内堆放的易燃物品杂乱繁多,而其周边有众多的古柏、杨树等高大树木,极易发生火灾事故。而且这种极其狭窄的通道,一旦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根本无法扑救。

  清军部变身“筒子楼”

  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位于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院,分为东西两院:西院是陆军部,目前由中国人民大学管理使用;东院的海军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5个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办公用房。

  西院的主体建筑是呈“回”字形的灰1、2、3、4楼,亦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这四幢典型的西式建筑原是陆军部的办公楼,在檐下、门楣、大门两侧的精美砖雕,虽饱经风雨,多处出现风化破损,但仍然掩不住其曾经的考究,甚至墙角处通风口的铁篦子都铸成团花状。

  西院的文物建筑内,如今共住着112户,主要集中在灰2、3、4楼。走进灰2楼,各家各户的灶台夹道“欢迎”,房顶盘着黑黢黢的排烟管道,墙面也被油烟熏染得很是“滋润”,只有头顶上吊灯周围精美的装饰昭示着这里曾经的身份。

  记者敲开一户虚掩的房门。这是用一间大办公室隔成的三居室,最大的一间不过10多平方米。室外阳光明媚,虽然朝阳,屋内还是要开灯。在此居住的潘先生说,最让人揪心的是,家家都用液化石油气,灶台附近又都堆放一些杂物。“大伙都害怕呀,一旦出问题,可就是‘火烧连营’了。”潘先生说,“20年前就听说要搬,嚷嚷这么多年,也没见动真格的。”

  东院的海军部旧址是社科院五个研究所的办公用房,与西院陆军部用于居住相比,管理相对单一,保护现状也较好,但也出现木质梁柱腐蚀严重,砖石构件多处风化等问题。

  “国保”何以狼狈至此

  太庙、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这两处国保单位何以如此“衣衫褴褛”?

  调研中政协委员们了解到,北京太庙位于天安门东侧,为明清两代皇家宗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将太庙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交由北京市总工会作为工人文化娱乐场所,并于1950年正式开放。由于历史原因,太庙文物保护范围的东北角区域存在大量居民棚户区。该区域的东侧,是20世纪50年代劳动人民文化宫用于安排退伍转业军人和青年职工的单身宿舍,现有住户46户。该区域西侧,原为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木工室和职工浴室,“文革”期间被分成一间间房屋,用于安排部分单身职工和退伍转业军人,成为集体宿舍,现有住户22户。此外,还有7户分别居住在原体育场等处。

  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的前身为清代王府。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总统府和国务院就设立于此。1919年后改为总理府,1921年成为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1926年在此发生造成刘和珍等烈士死难的“三一八”惨案。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单霁翔所说:“这座院落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民国史。”

  委员们得知,1949年中国人民大学组建,校址即在张自忠路3号院(东院),古建筑群的灰1、2、3楼为办公用房,灰4楼为校舍。西郊校址建成后及“文革”期间,古建筑群均成为教工住宅。西院的清海军部旧址产权单位是中联部,目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片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日本研究所、亚洲太平洋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管理使用。

  重整衣衫难在何处

  早在2011年的两会上,单霁翔就提出《关于抓紧消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庙火险隐患的提案》。提案承办单位对提案答复工作十分重视,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并制定了搬迁安置工作方案。但是,3年后的今天,政协委员们看到的是,太庙内的棚户区搬迁整治工作并未真正开展。

  “这两处国保单位的消防隐患之大,并非危言耸听,稍有疏忽就可能毁于一旦。”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王太华说出了调研组全体成员的担忧。

  其实这两处国保单位涉及的三家使用管理单位对文物的消防安全一直十分关注,都花力气解决了一些线路更新、液化气罐更换等问题,安装了烟感报警系统,每逢节假日还要安排人员严防死守。“每年除夕都得在这儿守着,谁不想跟家人团聚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者向记者吐槽。

  究竟是什么绊住了搬迁的脚步?

  调研组了解到,这两处国保单位里的违章建筑和住户,都是在《文物法》颁布前形成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因而不能强行按照现行法律搬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查显友说,学校曾数次做过居民腾退搬迁的打算,但由于成本过高等而数度搁浅,资金缺口在2006年已达千万元,近十年后的今天,可能需要超过一亿元,对学校是“无法承受之重”。

  据北京市总工会资管部干部王远航介绍,按照《工会法》,“工会经费主要用于为职工服务和工会活动”,而不能用于改善部分人的住房。换言之,由北京市总工会解决太庙棚户区的搬迁问题,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韩世春提出要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对太庙内的棚户区进行整体拆迁整治。

  北京市东城区副区长王春晨提出,产权关系复杂,文物建筑产权与使用权不在同一单位,协调难度大,也是监管的难点。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太庙和清陆军部海军部旧址的住户,大都住了很多年,有些甚至是住了几十年三代人,对这里有一定感情。同时,这两处都地处交通便利的核心区,而且是学区房。有住户向记者明确表示:“不反对搬迁,但希望能给一套带产权的房子,当然对我们的生活和孩子上学也不能有太大影响。”

  合法、合理又合情地解决问题,困难之大显而易见。但是,“无论难度有多大,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依法保护。”全国政协委员、文史委副主任卞晋平的话掷地有声。

  (本报记者 李韵)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