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1

城市競爭力新榜:內耗令港失冠

2015-05-16
来源:香港商报

  中國城市競爭力新排名

  香港失金深圳折桂

  昨日,中國社科院發表2014年《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引發各方關注。藍皮書顯示,香港已丟失綜合經濟競爭力榜首位置,被深圳取而代之。「守成有餘,創新不足」,這一評語或是致港競爭力下滑的主要原因。專家表示,深圳之所以躍身而起拔得頭籌,主要歸功於深圳民營經濟的活力與包容創新的精神;深圳產業轉型升級的經驗或將為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提供新思路。

  香港商報記者 蔡易成

  香港「守成有餘創新不足」

  昨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百人論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3》發布會在京舉行。藍皮書就兩岸四地各大城市競爭力作了新的排位,並引發多方關注。藍皮書顯示,2014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臺北、廣州、天津、蘇州、北京、澳門、無錫。與2013年相比,變化最大的莫過於深圳首次取代香港躍居綜合經濟競爭力榜首。

  港應眼睛向內避免邊緣化

  藍皮書給出的理由是,從綜合增量競爭力分項指數來看,香港整體很好,但「守成有餘,創新不足」的城市發展局面始終沒有改變,香港過於看重貿易、金融、航運、旅遊、專業服務這五大產業,而對不少規模較小、新興但極有潛力的產業關注不足,從長遠看缺乏新型產業業態的支撐和引領。香港缺乏支持創新科技發展的計劃,令知識城市競爭力落後於內地多個城市。

  社科院表示,香港和內地城市差距正在縮小,香港應抓住與內地合作機會,以免在內地自貿區興起時被「邊緣化」。

  藍皮書顯示,在「綜合增量競爭力」方面,香港由前年第18位,下跌至去年第32位,但香港「可持續競爭力」則仍高踞第一位,其後是上海、北京及澳門。

  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達志對本報表示,目前香港製造業正面臨「空心化」問題,這首先導致香港在經濟總量上失去競爭力優勢。其次,香港之所以在綜合經濟競爭力落後於深圳,也跟產業結構有關。香港主要以金融與服務業為主,這些產業科技內涵並不高,加上近年來房地產業與旅遊產業也不很景氣,亦導致香港競爭力下滑。相比之下,深圳有四大支柱產業、五大未來產業、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九大傳統優勢產業、十大文化創意產業,這讓深圳產業結構的構型非常有活力。

  魏達志還指,深圳是一個以民營經濟為主的城市,民營經濟所帶來的競爭正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動力。這使得在深圳不創新就沒活路,也倒逼深圳在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的路上領跑全國。而香港,民營企業原本是比較好的,但現在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私人資本過於壟斷,而壟斷的最大弊端就是不利於創新。另外,香港高校雖然比深圳多,但科研成果並沒有很好地向商品化產業化轉化,而深圳卻總能讓創新與市場相結合。

  創新包容成就「深圳崛起」

  與此同時,中金公司昨日發布研報顯示,從1979到2014年,深圳GDP年均複合實際增長率達23%,人均GDP突破2.4萬美元,高於北京、上海及廣州,居內地大中城市首位。在如此高基數下,深圳2015年首季GDP仍實現7.8%的增長,快於全國平均水平。該公司預計,2016年,深圳GDP總量將超過香港。

  中金公司指,許多地方製造業轉型困難重重,但深圳卻能快速推進。這首先得益於本地代工業長期發展所形成的成熟產業鏈條,由此帶來的聚集效應極大地提高了效率,使企業能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推動創新、形成規模;其次在於深圳金融市場發達,融資環境寬鬆;再次得益於小政府、大市場,深圳各級政府堅持市場經濟、適度作為,鼓勵引導新興產業而絕不越俎代庖。同時,市場化環境下,勞動力和土地價格上漲也迫使製造業轉型升級。多重因素下,由低端代工和山寨起步的深圳,已培育出世界級電子科技產業研發和生產基地。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深圳具有包容、創新的文化基因。深圳可說是中國的矽谷,且穩居內地金融業第一梯隊。不像北京有眾多中字頭國企,不像上海外企雲集,不如東北有自然資源,不如中部有便宜的勞動力和大量富餘的土地,但深圳的創新精神卻讓其他地方難以企及。深圳素有創新傳統,華為、騰訊、中興等積累了眾多人才,對深圳互聯網的發展影響深遠。深圳坐擁完整的互聯網產業鏈,從資金到技術一應俱全,從點子到應用,絲絲入扣。

  文化包容才能促進經濟

  對於中金研報,魏達志表示贊同。他指,北京受益於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在政策支持上具有優勢,但產業創新力量不如深圳;上海人才素質高總量多,但國有經濟比重較大,民營企業沒有深圳活躍;廣州教育文化方面比深圳好,但產業構成卻沒深圳有優勢。還有文化包容方面,深圳確實做得比香港好,因為不夠包容就會造成對經濟干擾。總的來看,對比各大城市,深圳確實有其獨特魅力。

  中金研報指,從深圳發展歷史可見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軌跡,而深圳的現在預示著中國的未來。魏達志亦表示,用了30年時間,深圳從一個小漁村一躍成為兩岸四地的領先城市,「深圳模式」對中國未來發展確實具很強啟發性。「從深圳,我們或可以看見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即是利用新常態的發展機會大力調整經濟結構,進而保持競爭能力,這或許就是深圳給其他城市最好的啟示」。

  創新:深圳發展模式內涵

  作者:劉深

  中國社科院新鮮出爐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深圳首次在城市綜合競爭力上超過了連續 12年位居榜首的香港。「中國的轉型和升級」是社科院此次競爭力報告一個最重要的研究線索。因此,該報告最新排名可說是對近年來中國各大城市經濟轉型和升級作出的一次「質量評估」。

  這一次為什麼是深圳?

  深圳之所以能拔得頭籌,正源於其以創新為城市發展新動力的「深圳模式」。經過30多年發展,今天的深圳不僅擁有招商、平安這樣能夠在傳統行業中引領創新發展的企業,更誕生了騰訊、華為、華大基因、大疆無人機這樣全球領先的創新企業。深圳「創新之都」的名號可說是眾望所歸。這一點報告亦有體現,在多個與創新相關的指標中,深圳都取得第一:單位面積經濟產出最高;萬元GDP水耗、能耗最低;創新能力最強……此外,在生態環境、產品質量合格率、市民質量滿意度等指標上,深圳亦屬領先水平。

  「創新」作用之巨大,亦可從深圳近鄰香港身上看出。香港雖在很多指標上仍具優勢,但終究還是在與深圳「新舊較量」中敗北。

  未來並非高枕無憂

  儘管深圳是次在綜合競爭力排行榜力壓群雄,但平心而論,若從長遠發展眼光來看,深圳未來發展仍舊存有很大隱憂。事實上,這一點社科院報告亦有明顯體現:深圳雖在「主要考慮城市的短期經濟發展情況」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方面取得第一,而在考察長期經濟發展潛力的「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方面,深圳僅列第五,落後於港澳京滬。

  正如學者所指,如今中國城市轉型正面臨「高端擠壓,低端蠶食」的內外壓力,深圳亦不例外。雖然深圳近年在鼓勵創業和創新方面取得不錯成就,但除了之前提到的幾家企業,真正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企業還不算多。一個明顯例子是,深圳在服裝、玩具、塑膠等低端製造業外遷之後,取而代之的一些所謂「高端製造業」仍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受制於核心技術的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的薄弱,許多「深圳製造」始終難以令消費者擺脫「山寨」印象。

  與產業困境相比,土地資源嚴重不足或許是深圳更加緊迫的問題。由此引發的土地荒和高房價將很有可能為深圳未來的產業發展埋下定時炸彈。

  眼界決定深圳高度

  解決深圳未來發展困局,眼光仍要闊大。

  其實,回望過往發展之路,深圳能有今日絕對離不開區域互動大棋局:改革開放之初,深圳承接香港轉移而來的低端製造業起家,在促進香港經濟轉型之時,自身建立起紮實的工業基礎;而在產業升級的關鍵時刻,香港金融市場和服務業,為深圳提供了關鍵的助力支持,周邊的東莞、惠州則成了深圳製造業的轉移基地。如今,伴隨交通基礎設施水平的提升,整個珠三角地區的區域融合已經水到渠成,但卻屢屢受制於地方政府和政策因素的牽制和困擾。

  或許,考驗高層決策魄力的時刻到了!

  內耗只會令本港停滯不前

  中國社科院昨公布《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香港12年來首次跌出「綜合經濟競爭力」榜首。社科院指,主因是香港「守成有餘但創新不足」,加上去年的「佔領」行動及近期的與內地客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香港「和諧城市競爭力」。對此,不少立法會議員表示關切,認為現時「泛政治化」環境的確令香港經濟發展響起警號,若再繼續內耗下去,競爭力還會被內地其他城市超前。

  失冠與爭拗脫不了關係

  民建聯主席李慧瓊表示,深圳近年發展迅速,「綜合競爭力排名」追上香港在預期之內,但她亦認為這對香港是個警號,港人應仔細思考自己的問題。對於香港被深圳追上的原因,她認為與政治爭拗脫不了關係,創科局遲遲未能上馬,反對派議員在議會內拉布成風,增加官員及政府部門工作量,難以兼顧社會創新發展。「港人若仍未意識到面臨的危機,繼續就不同政治問題內耗下去,只會令發展停滯不前,甚至被邊緣化,最終讓內地其他城市追上」。

  民建聯前主席譚耀宗認為,現屆政府花費許多精力解決政治問題,而部分議員「只會拉布、發動不合作運動」,以致不少重要議案被拖垮。「如此爭拗下去,不但會影響本港科技、經濟及社會發展,更會對內地及外來遊客造成心理影響。」他說,社科院報告正是一個警號,希望社會引起關注,合力提高本港競爭力。

  港欠缺創新科技政策支援

  經民聯盧偉國表示,深圳現為全國創新城市,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全中國專利註冊有一半來自深圳。反觀香港,許多大學科技研究十分出色,亦不乏創新科技人才,卻欠缺適合的政策支援。他慨嘆,「而家政府從善如流,想話順應不同黨派議員的要求建立創新及科技局,但反對派議員卻因為想打擊政府威信,連新局都要拖垮,試問又如何與人競爭?」

  香港商報記者 李淇 周偉立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