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鹏飞
一名准毕业生拥有65个证书,却找不到一份称心工作,引发社会关注。在媒体报道中,先是把「能力」与「名校」对立,再是把「证书」和「文凭」对立,将该准毕业生面临的社会考卷概括为:是能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
「孙涛望着这些证书,有说不出的成就感,他觉得证书能证明他的能力」,但这些证书能够证明一个人的能力麽?65个证书中的绝大部分,是通过参加公益性质的学校活动获得荣誉证书,但是学生首先以学习为天职,这些荣誉证书除了证明他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善良年轻人之外,对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没有任何体现。有技术含量的怕只有6个国家职业资格类证书,但即便是这6个证书的含金量也颇令人质疑,若其中有注册会计师、司法资格证、注册税务师随便一个,他还会为工作发愁麽?
其实,很多大学生有类似心态:他们努力学习、参加社团、辛苦实习,觉得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却并不明白这些事情为什麽正确,以及在什麽情况下正确;当陷入自怜「为什麽我那麽努力,却没有相应的回报」时,却不明白,当努力方向不正确的时候,这些努力常常毫无意义。因此,大学四年与其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考证,不如弄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努力找出重点并不在意任何眼光去执行之。
文凭不等於竞争力
再者,「能力」与「名校」、「证书」和「文凭」真的是对立的麽?如果说65个证书不一定是什麽傲人的资本,也不能用这一个例子来质问社会上对能力和学历的偏见,那麽获得名校的文凭就一定是「高分低能」?尽管现有高考体制存在诸多问题,但高考依然是现存最公平的人才甄选机制,一个学生若既不聪慧又不勤奋,怎可能考上清华、北大?在目前教育体制下,名校确实会分得更多教育资源和学习平台。的确有些企业存在重视文凭超过能力的歧视,但企业认识一个员工,从文凭开始也是一个正常的认知途径。
其实,无论所谓的985、211学历抑或获奖证书,并不是核心竞争力,它只是具备了培养职业能力的媒介,但却不是人人都有悟性。「能力和学历哪个重要」是个伪问题,过分渲染这一问题,只会进一步强化惟文凭和血统论英雄的思维,放大某些社会焦虑,没有任何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