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孙猴儿摸着弥勒佛的肚子,一副调皮的样儿
我家有一个弥勒佛不倒翁,历经几次搬家,始终没丢弃。上世纪80年代,物质比较匮乏,小孩子没什么玩具,有一次,父亲出差,带回这个弥勒佛不倒翁。它通体金黄色,方口大肚,憨态可掬,一晃它便发出“哈哈哈哈”的笑声,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几许欢乐。
长大后四处旅行,发现无论天南海北,在香火旺盛的寺院山门中,总能看到一尊袒胸露腹、喜笑颜开的胖菩萨,这就是弥勒。北京潭柘寺弥勒佛两边有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流传很广。
弥勒佛佛像不像其他佛像那么庄严肃穆,因其亲切随和、贴近生活,所以常被国人乱称为笑佛、大肚弥勒佛。影视剧经典86版电视剧《西游记》,说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走到小雷音寺,遇到自称黄眉大王的妖怪,走,走不了;打,打不过,孙悟空百般苦恼无计可施之时,请来弥勒佛帮忙。有一个镜头,孙悟空淘气,去摸弥勒佛的大肚皮,佛祖笑呵呵不跟他计较。
但如果你是个细心的人,会发现有些寺庙的弥勒佛造像与我们印象中的大肚子佛爷截然不同。比如北京密云出土的唐代弥勒佛造像,面相安详,神态庄肃,躯体雄健,肌肉饱满,完全不是一般人印象中大肚皮、敞口笑的弥勒佛形象。
山西平遥双林寺天王殿中,弥勒佛造像也是宝相庄严,神情肃穆,并没有肉墩墩的大肚皮。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创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考。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是北齐年号,既然是北齐年间重修的,那么创建年代肯定比这个还要早。
同是弥勒佛,怎么形象差距这么大呢?事实上,弥勒佛在中国大乘佛教中的形象共有三个。第一个形象出现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由菩萨变为未来佛,是标准佛像。第三个形象自五代开始出现,五代后梁时期在江浙开始出现以契此和尚为原型塑成的大肚僧人形象。
契此和尚,民间又称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人。据说他常用木杖挑着一只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就捧腹大笑,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据说契此和尚圆寂前,曾留下偈颂:“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此,被僧人认定为是弥勒的转世。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弥勒菩萨佛像供于寺内,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从此,天下寺院开始供奉布袋和尚为表法弥勒尊佛像,以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象迎接八方善众。
这么看来,《西游记》背景在唐贞观年间,那时弥勒佛还没大肚皮呢!我又不厌其烦地翻了翻《西游记》原著,第六十六回“诸神遭毒手弥勒缚妖魔”中,弥勒佛出场时的描写:“大耳横颐方面相,肩查腹满身躯胖。一腔春意喜盈盈,两眼秋波光荡荡。敞袖飘然福气多,芒鞋洒落精神壮。极乐场中第一尊,南无弥勒笑和尚。”
看来,原著本就写错了。吴承恩若知道咱挑他的错,恐怕不会高兴。不过,要像弥勒佛那样达观豁朗,淡泊名利,与人为善,团结和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