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轉型步伐不減但市場似乎并不買賬。近日惠普公布了第二財季財報,營收同比下跌7%,凈利潤更是下跌了21%。去年10月6日,惠普宣布將企業級業務和PC分拆。如今,惠普的打印機和PC業務收入下滑近6%,PC市場下滑猛烈,且難有反彈。企業業務收入下滑1%,雖然可爭取的空間巨大,但遲緩的惠普目前并無優勢。復雜的分拆計劃決定著惠普命運的變革,也可能讓惠普因破碎而加速衰弱。有業內人士指出能給惠普帶來價值的首要是新產品而非分拆。
惠普第二季度營收同比下滑7%
惠普整體表現糟糕。據惠普2015財年第二財季財報,公司該季度凈營收255億美元,同比下滑7%;凈利潤10億美元,同比下滑21%;每股收益0.55美元,去年同期為0.66美元,同比下滑17%。
在營收表現方面,惠普幾乎所有主要產品部門均呈現衰退。其中個人系統(含 PC 與工作站)年減5%、打印機年減5%、企業產品(含服務器等)年減1%、企業服務年減16%。
其中,惠普的打印機和個人電腦業務收入在2015年第二季度下滑到131.9億美元,去年同期是140.1億美元。惠普CEO惠特曼說,PC市場的下滑比她年初預料的還要猛烈,而且后面也很難看到這兩塊業務重新反彈。企業業務收入在第2季度達到65.6億美元,去年同期是66.3億美元,主要原因在于惠普的存儲和網絡產品下滑。
有分析師提出,惠普公布的會計年度第二季獲利優于預期,因在惠普計劃分拆前,企業購置伺服器支出增加。惠特曼受訪時也表示:“我們在艱難的市場環境中表現不錯,幾個事業表現都非常好。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確信,分拆是最正確的事情。”
分拆,惠普尚難言贏家
顯然,惠普第二季度的業績并不理想。惠特曼對二季度糟糕的財報數據相當樂觀,對“我們重組的持續成功”很滿意。而金融機構Cantor Fitzgerald分析師布萊恩?懷特認為,“今年惠普業務還會繼續下滑,仍然將按計劃分拆為兩家公司,2015財年下半年將受益于收購Aruba Networks帶來的營收增長。”但分拆之后的惠普究竟能否實現大象起舞還為時尚早。
惠普分拆是方向還是幻象?在分拆計劃之前,惠普就曾分別向企業業務和個人業務兩端做過戰略部署,卻鮮有奏效。在2010年惠普試圖重點發展移動互聯網業務,購入WebOS,試圖像蘋果一樣依靠操作系統,形成自有的生態系統,但效果不佳。而今再次押寶于企業業務,面臨著聯想、思科、甲骨文等企業的挑戰。
投資者難言贏家。把公司一分為二的代價很高,甚至在50億美元以上——超過惠普2013、2014兩年的凈利潤。投資者希望惠普在分拆后業務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但是今年第二季度營收再次下滑,這已是過去15個季度惠普營收下滑的第14個季度。
裁員風波還將持續,員工也不是贏家。在2012年末開始的這輪重組中,惠普已經裁減了4.8萬人,惠普的目標是將員工數量減少5.5萬人。但是惠普的規模仍然很大,員工總數達到30萬人。高額的分拆成本勢必會令讓惠普進一步消減成本,預計到今年底,可能進一步裁員。
惠普售華三與分拆自相矛盾,難稱贏家。22日上午,紫光、惠普和華三聯合發布會,宣布紫光收購華三及惠普企業級服務器和存儲業務。惠普出讓了新華三和企業級硬件業務的51%的股權,失去對新華三控制權。惠普面臨分拆,在失去了惠普公司的打印以及個人業務的造血功能后,又失去了服務器和存儲這些與客戶產生最直接交流的產品線,剩下的云和服務在中國市場到底用什么去向用戶敲門,是很大的疑問。
創新產品是惠普運營之道
惠普分拆成兩家獨立的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專注于企業服務和云計算、軟件和網絡設備,另外一家公司專注于PC和打印業務。這樣的分拆意味著惠普踏出了全面轉型的征程。但業內人士認為,惠普不在開發新產品和新解決方案方面下功夫,卻成為一家除不斷重組外沒有什么作為的公司。
PC和打印業務為惠普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 ,分拆后資金或將成為惠普企業的短板。在分拆之前得以依靠個人計算機和企業服務器的“并肩作戰”降低部件成本,如今拆分之后這種成本優勢也將被打散。
惠普認為,新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將為接下來在諸如3D打印、新計算體驗等領域的投資提供保障。盡管斥資12億美元收購了Palm,但沒有研發,惠普很難盈利,很難為經銷商和客戶發布新產品。企業級市場很大,與亞馬遜、微軟和思科等相比,惠普企業在云計算市場上的份額幾乎不值一提,斥資100億美元收購企業資源規劃公司Autonomy,在新產品、創新、資源方面都弱于其他對手。
要想大象起舞任重道遠。惠普優勢在于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可以與經銷商和增值分銷商合作,開發獨特的垂直市場解決方案。通過調整軟、硬件產品,惠普可能開發出高價的解決方案,推動業務增長。但分拆后的兩家“專業”公司缺乏創新,銷售大路貨產品。無論在PC市場還是在網絡設備、軟件服務等企業市場,惠普都不是行業的領軍人物。在技術創新乏力發展路線模糊的情況下,惠普的分拆更像是精細化的運營,既左右不了市場又耗空了自己。如果分拆后的惠普不能以新產品重新確立市場地位,恐將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