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牛津大学运作100座图书馆

2015-06-03
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进入下一页

博德利图书馆是英国牛津大学总图书馆,是英国第二大图书馆。 资料图片

  ■陈康令

  能想象吗?一所大学有100个图书馆!巨量藏书和高度数字化之所以能够在牛津大学得以实现和维持,靠的是背后一个特殊的图书馆筹款机制。

  书架首尾相连总长190公里

  牛津大学图书馆体系的正式名称是“博德利图书馆群”。笔者之所以将其称为“图书馆王国”,不仅是因为她已有近500年的悠久历史,更因为其幅员辽阔、规模庞大。

  大学城牛津的人口约为15万,但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总数就不下100个!其中,校级分馆约50所、学院分馆约40所。这些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几乎遍布整个校园、覆盖各个学科。说图书馆多于餐厅,恐怕并不为过。

  新生入校的“必修课”之一,就是先去第一大馆——博德利拉德克里夫图书馆参观,由图书馆专门人员“导览”,告知怎么才能在这个巨大的书籍海洋里找到方向。由于牛津大学各个图书馆的位置较分散,有时为了找到一两本称心如意的图书,还得横跨大半个牛津城。我的不少朋友因此戏称,在牛津大学寻找图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你是一名热爱“精神食粮”的“吃货”,那你一定会对博德利图书馆群的海量馆藏感兴趣。钱锺书先生上世纪初在牛津负笈求学期间,便感叹博德利图书馆藏书之丰,将其馆名音意结合译为“饱蠹楼”,并把自己的牛津岁月概括为“饱蠹楼中,横扫西典”。

  牛津大学图书馆内现藏1000多万份书籍、图册、期刊、文件,书架如果头尾相连起来,总长度有190公里。纸质版的藏书,有的收藏在综合性的图书馆中,例如地标性的博德利图书馆;有的收藏在按学科分类的图书馆中,例如新建成的中国中心图书馆;还有的则是根据收藏人、捐赠人的喜好,或是学生群体的特征,收藏在不同学院的图书馆中,例如政治学的书籍多收藏在圣安东尼学院图书馆。

  进入21世纪,借助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古老的博德利图书馆群已经实现高度现代化和数字化。据其网站主页统计数据显示:每1秒都有数字资源被使用,每14秒就有一位读者来访,每21秒就有1本书被借出。对于登记在册的65000多名校内外读者而言,随时可以在移动终端上便捷地使用图书馆购买的8万多种电子资源。

  总之,如果有兴趣要领略牛津大学“图书馆王国”的磅礴大气,千万记得在博德利总馆领取一份全彩印刷的图书馆地图。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

  就我的观察和体验看,牛津大学图书馆就像同时在“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交互作用下,将传统与现代的管理服务理念和方法紧密结合,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牛津大学目前共有16500多名教职员工,其中,图书馆员工共有500多名,他们便是这个庞大“图书馆王国”的管理者,用“看得见的手”为广大读者提供着切实有效的服务。

  “看得见的手”效用之一,是官方搭建高效的电子资源和数字平台。读者只需登录图书馆网站,就能找到所有馆藏书籍期刊的精确位置,点好鼠标下好单,图书或文件次日就送到指定地点,直接去领取即可。很多书籍已经制成了PDF 版,读者只需付少量费用,就可以“永久性”使用。这些资源也对牛津校友免费开放——即使离开学校,也一样可以在线使用图书馆资源。

  “看得见的手”效用之二,是构建优雅的阅读环境和提供详实的使用指南。大到博德利总馆,小到某些院系的图书分馆阅览室,从书架书籍的摆放到书桌地毯的布置,处处体现着英国人特有的精致和细腻。一般在每个图书馆的入口位置,都会有专门一块区域提供详细的各类印刷版服务指南,包括搜索平台使用方法、复印打印设备使用方法、最新引进图书介绍等等,读者可根据需要自行取阅。

  “看得见的手”效用之三,是安排一批认真负责的“守馆人”。每个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一般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大多礼貌而热情,他们就是这个“王国”里最好的“导游”和“守卫”。首次入馆时,他们会帮助读者办理借阅手续和介绍相关设备。在阅读和借书过程中如果有什么问题,尽可以向他们咨询,说不定还会收获一两个英式冷笑话。

  正是由于馆方提供了全方位的后勤保障,读者可以自由地各取所需,但这种自由必须是以自觉遵守各项规定为前提的。以此为基础,读者之间、读者馆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便建立起来。得益于图书馆硬件的“数字化”,读者的查书、取书、借书、还书基本都可以借助电脑设备自助完成。尽管第一次尝试的时候不太习惯,但适应后就会觉得十分便利、高效。

  我曾去过牛津大学各个类型的图书馆,包括博德利图书馆、中国中心图书馆、皮特利弗斯博物馆图书馆、社会学和人类学图书馆、社会科学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大小不一、新旧各异,但给人的整体感觉都是十分温馨、静谧、安全。在这里阅读和学习,根本用不着担心其他外界的干扰因素,读者的身后就仿佛有只“看不见的手”在维系着安宁和秩序。

  再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一门现代的“生意”

  说到这里,千万不要以为牛津大学图书馆只是简单的“公益机构”。巨量藏书和高度数字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和维持,靠的是背后有一个筹款机制。

  博德利图书馆公布的数据是,2012年总预算为3800多万英镑(约合3.8亿元人民币)。其中,超过一半的资金源于校方拨款,两成资金源于各类基金、捐赠、企业赞助,这些款项主要用于支付员工薪酬和购买图书资源。另有两成预算是基建专用。

  不久前,牛津大学斥资8000万英镑(约合8亿元人民币)翻修的博德利图书馆新馆——“韦斯顿图书馆”正式开馆,科学界传奇人物霍金出席并揭幕。为期两天的开馆式吸引了11000多人参加,俨然成为了一场人气爆棚的节日狂欢。

  这个图书馆在1946年由英王乔治六世揭幕,2011年闭馆翻修。加菲尔德·韦斯顿基金会为此捐助2500万英镑(约合2.5亿元人民币),获得冠名权。其他的捐助方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英国著名书店“布莱克威尔”的老板朱利安·布莱克威尔、牛津校友查尔斯·大卫家族以及韩国三星集团等。

  所以说,再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一门现代的“生意”。因为有着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和社会各界的财力支撑,牛津大学“图书馆王国”的品牌效应愈发显著。

  根据笔者观察,在牛津大学校内,虽然电子资源受到师生们的追捧,但作为物理实体的图书馆建筑并没有受到太大冷落。在古典宏伟的博德利图书馆里,很容易看到专心学习的帅哥美女“学霸”比肩而坐。学习累时相视一笑,有时胜过千言万语,似乎印证了“智慧即性感”这句颇为时髦的英国名言。

  牛津大学有近40所学院,不少学院将自己的图书馆作为影响和塑造本院学生的品味旨趣的“教育基地”。我曾受朋友之邀,在彭布罗克学院参加学堂晚餐,晚餐过后得以悄悄“潜入”到该学院的图书馆参观。据朋友介绍,本院学生往往更看重这片空间的象征意义,无论是从便利程度还是从“精神纽带”的角度看,他都更偏爱在这里学习、自修和讨论。

  此外,这里的“图书馆王国”已不仅是“象牙塔”的根基,还成了公众眼中既亲民又“高大上”的私人和公众活动场所。经典壮丽的图书馆建筑备受市民和游客青睐,成为举办婚礼、酒会、家庭聚餐等的特别之选。博德利图书馆还曾被《哈利·波特》电影作为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图书馆和医院的取景地,至今依然是大批“哈迷”的重要“据点”。

  今年的英国国家图书馆日当天,牛津大学在官方社交平台上密集发布了大量图书馆的照片和介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自然收到了许多“点赞”和评论。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