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19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截至目前,中国南海区域已逐步建立多种观测设备、手段相结合的气象观测网络,初步具备对中国南海区域关键天气气候要素的观测和服务保障能力。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介绍,南海区域是北半球天气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该区域海洋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防御台风等气象灾害,保障渔业、交通安全责任重大。中国还承担了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为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XI-印度洋责任区(包括南海区域)提供海洋气象情报的国际义务。
被称为“北半球天气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对中新社记者解释称,近年来由於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灾害以及海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南海海面温度的变化影响着台风强度。
过去66年(1949-2014年)的气象数据表明,影响南海区域的台风共有659个,平均每年约有10个台风影响南海。丁一汇称,南海区域作为台风、暴雨、强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高发区,源於或通过南海的天气系统常常给沿海地区带来灾害性天气,因此,加强南海气象设施建设对完善中国海洋气象监测预警、应对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就中国南海目前的气象观测能力,丁一汇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已逐步在南海区域建立了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天气雷达探测等多种观测业务,其中西沙永兴岛、南沙永暑礁气象站承担了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气象数据交换任务。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第14次会议决定由中国政府在南沙群岛建立第74号海洋观测站。近年来,根据防灾减灾和气象保障服务需要,在西沙和南沙部分岛屿建成了数十套自动气象站、雷电监测站,更新改造了原建站点气象设施,提供了更加完整、质量更高的气象观测资料。
据统计,截至目前,气象部门已开展南海区域精细化海洋气象预报业务,及时向6000多艘船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先後建成两个海洋气象广播电台,每天播报预报预警信息10余次,遇有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会增加广播时次,可为整个南海区域渔业生产及海上作业安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