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4

為什么以色列會成為第二個"矽穀"?

2015-06-25
来源:网易科技

  文/習婉鈺 南七道

  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創業已經成了這個時代年輕人追捧的最酷的事業。在這波創業大潮中,除了世界創業創新的中心——矽穀之外,很多新興的創業區域開始崛起,並取得耀眼的成績,包括有矽穀第二之稱的以色列,中國的北上深等。

  維基百科做過統計,英文詞條中被編輯頻率最高、最具爭議的就是以色列。但之前媒體關注的主要是巴以沖突,中東局勢等政治局勢。近些年,隨著本國科技公司的不斷崛起,以色列已經是中國媒體出現頻率最高的國度之一,同時包括BAT在內的資本也開始進入以色列,這一切透露出一個信號:以色列來了。

  作為彈丸之地,建國不足70年的以色列如何快速崛起?號稱第二矽穀的以色列究竟做了什么?以色列創業環境和政策和其它國家有何不同?

  群星燦爛的創業國度

  以色列的創業公司和投資的特點可以總結為:數量眾多,投資密集,專注技術,快進快出。根據MappedinIsrael等網絡數據顯示,以色列目前約有5000家高科技初創公司。最近5年,每年的平均增長數量為927家,年均增長率為10%。對於人口只有800萬的小國,、平均每天就有2到3家創業公司成立,每1600人中就有一個開公司。以色列被稱為創業者聚集的國度,一點不誇張。

為什么以色列會成為矽穀第二?

  2010-2014以色列初創公司數量統計

  根據以色列IVC咨詢公司的數據,以色列到了2014年,與創業公司相關的風險投資進入了突破性的一年,全年共有688家創業公司獲得本土以及全球范圍的融資,總額達到了34億美元。與全球創業最活躍的美國比對:美國2014年高科技創業公司投資額達到470億美元,但是以色列國土面積僅為美國的0.5%,人口為美國的2.7%,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吸引到的風險資金卻超過了美國的7%。

  根據IVC咨詢公司提供的資料,以色列創業公司主要包括7個大領域,其中IT及企業軟件類,主要是指較傳統的IT公司,特別是從事網絡安全類的信息技術公司;而互聯網類,包括互聯網應用、互聯網設備、在線廣告、電子商務、在線媒體等。根據近4年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以色列的互聯網和生命科學領域加速活躍,風險資本大都投入到了這兩個領域,通訊行業逐漸降低,而IT及網絡安全方面的投資情況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為什么以色列會成為矽穀第二?

  2005-2014年以色列高科技公司各行業融資比例統計

  2014年,互聯網行業總融資額達到9.5億美元。在年度融資額最高的10個高科技創業公司中,互聯網初創公司占到一半,IT大類占到60%。其中,ironSource為軟件及APP分發商,其基本模式類似於華軍軟件+應用商店+精准廣告平台的合體,於上一年融資八千多萬美元,2010年成立至今僅有的兩輪融資總計超過1億美元,成功躋身矽穀“10億美元俱樂部”。

  以色列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的共同點均為技術驅動型創業公司,而非產品導向型,較少對商業模式進行深度探索,這是以色列互聯網行業的典型特征之一。

  在IPO上市方面,以色列創業公司主要選擇三個地方,美國、歐洲以及以色列。根據近10年總體上市公司數量,本土上市的創業公司占46%,美國為30%,剩下的一部分則選擇歐洲上市,然而美國上市獲得的總融資額遠超過本土及歐洲市場。根據美國NASDAQ數據顯示,目前以色列NASDAQ上市公司數量為76家。有很有意思的現象,華爾街日報的VentureSource做過一項研究,對比了各國創業公司從獲取種子期投資到退出之間的時長,以色列初創公司平均只發展了3.9年便快速退出,與此相比,德國為4年,英國為6.4年,法國為6.6年,而瑞典創業者則等待9年的經營與發展後才選擇退出。

為什么以色列會成為矽穀第二?

  2005-2014年以色列公司IPO合並構圖表

  以色列1948年建國之初,由於缺水等,自然環境惡劣,資源匱乏,以色列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財力來進行農業和工業技術性改造,這些科技創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從1990年開始,以色列開始實現溫和的資本主義政策,經濟開始複蘇,同時大量蘇聯移民湧入,促進了社會活力。這一階段開始,以色列高科技行業開始興盛,國有企業開始私有化,60年間實現經濟50倍增長。根據相關學術研究數據,2011以色列出口占GDP收入43%,其中工業出口占57%,這部分中47%來自於高科技收入,32%為中高科技,16%為中低科技,5%為低科技。

  2010年以色列人均風險投資額為170美元,美國為75美元。主要高科技工作者為軟件硬件工程師約5300人,銷售4200人以及營銷人3700人。國家對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或以上,這一水平,比多數工業發達國家都高。以色列發展高科技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中小型創業公司自主研發,創業公司吸引到的國際風險投資也促進了部分GDP增長,1999-2002年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吸引到的國際風險投資占GDP的0.6%,居世界第一。所以,“創業”給以色列的現代經濟貢獻了不少力量,也使得整個國家能夠在資源貧瘠的條件下得以生存發展。

為什么以色列會成為矽穀第二?

  1999-2002各國高科技公司獲得國際風投占GDP的百分比

  以色列為何成為創業國度?

  猶太創業者由於民族文化、發展曆程等,造就了他們熱愛創業、用於拼搏的共同特點。由於猶太民族的特殊性,他們的基因裏就流淌著創業的DNA。在曆史上,由於戰爭等原因,猶太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分散到世界各地,其身份都是“外來移民”。他們需要生存,有掙錢養家的需要,這種被稱為“生存型創業”。無論是早期流散在外的猶太後裔,還是以色列建國後的猶太移民,面對的都是一種重頭再來的生活,而創業是能夠讓他們"絕處逢生"的機會。以色列“連續創業者”的比例是10%,是矽穀(5%)的2倍,其中一個原因之一便是根治在猶太文化及教育中,對有所成就,力求卓越,得到社會肯定的動機。

  猶太文化中鼓勵“特立獨行”,所以年輕人不願默守陳規,並總有創新的思路,創造與眾不同的新事物。所以很多人選擇創業也就順理成章。曆史上猶太民族曆經磨難,即便建國之後也處於資源匱乏四處臨敵的環境中。因此在困難的生存環境中,以色列不得不通過冒險激進的方式創造更好的生存條件,正如索爾·辛格所說,以色列的冒險精神是被“逼”出來的。猶太人認為每一次創業與創新都是一種風險試錯,而他們更多看重的是創業可能帶來的獲得,而非失敗可能帶來的損失。

  同樣也因為民族的曆史遭遇,使得猶太人明白成功的不易,因此允許失敗的存在,家庭社會對於個人的失敗也不會進行過多的批判。因此在這種情境下,年輕人能夠以輕松地心態去嘗試新的事物,對於失敗也相對平和並保持相對樂觀的態度。

  除了曆史和民族文化的因素外,人才的彙集也是以色列能夠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色列的開國人士是曾經分散流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後裔,這些猶太後裔在開創新國家之前,就已經在商業與科技創新領域取得傑出的成績。猶裔學者Tsvi Vining提出,創業國度的現象與精神,不僅始於以色列建國,更是貫穿著整個猶太經濟史。

  猶太創業者有三類。一類為18~19世紀的移民創業家,如聯合利華、高盛、彭博社、CK、Ralph Lauren等企業,均由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後裔建立。第二類為當代網絡科技創業家,如穀歌、Facebook、甲骨文、戴爾、LinkedIn等企業,並大都位於矽穀。第三類是以色列本土創業家,可稱為戰地創業家,如網絡安全行業的CheckPoint,通訊行業的RAD等,也是現在最活躍的一批猶太創業者。

  以色列何時被稱為“創業的國度”呢?以色列人普遍認為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一批高科技創業公司,特別是IT類初創公司紛紛成立,同時政府牽頭發展促進以色列的投資環境,以逐漸形成一個活躍的科技創業生態系統。

  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商學院做了一項研究,尋找創業國度的源頭,即以色列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並且取得成功的高科技初創公司。認為RAD集團是以色列第一家高科技型創業公司,其最早從事IT硬件產品研發與制造。而RAD創始人Zohar Zisapel也被普遍認為是以色列現代創業之父,或者說是以色列的比爾蓋茨。90年代開始,Zohar在自己的創業公司內部孵化新的創業公司,被稱為是以色列第一家孵化器雛形。RAD孵化出了100多家創業公司,培養出6個上市公司,從90年代開始激勵了很大一批年輕人。因此RAD也被稱為是以色列最大的高科技發展引擎。同樣的現象在矽穀也有案例,“PayPal黑幫”就是最好的例證之一。國內的網易系、搜狐系、騰訊系等也是同樣的例子。

  另外,以色列政府政策上的巨大扶持和幫助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幹預政策涉及范圍從政府資助、貸款及擔保項目到稅收優惠等。以色列於2011年頒布了“天使法”(angel law),鼓勵早期的投資行為。符合資格的投資者,如果投資於本土的高科技企業,就能減免相應額度的稅款。同時針對符合相應要求的高科技公司,政府將資助1/2的研發經費,而針對創業公司,政府將資助2/3的經費。此外,以色列政府成立了數十家孵化器,對創業公司可提供85%的研發費用。

  為了在全球吸引優秀人才,以色列專門設立了移民吸收部。在移民吸收部中設立科學吸收中心,為科技移民提供就業方面的咨詢,並向用人單位提供補助,開始兩年用人單位只須支付科技移民工資的15 %—20 % ,其餘的80 %—85 %由科學吸收中心支付。另外,一些團體和協會也為促進以色列的科技進步發揮了很大作用。如以色列科學與人文學會由60 名以色列最傑出的科學家組成,該學會負責管理以色列國家科學基金,積極向國內外募集資金資助基礎研究。

  以色列發展局限及中以關系

  雖然以色列看上去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在本土,也有人提出了質疑和反思。Uri Goldberg在其著作《創業國度的未來》(What’s next for the startup nation)非常犀利的指出以色列的種種問題,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問題:以色列小型創業公司太多,雖然號稱矽穀第二,但從未出現過如矽穀一樣領導世界的大企業,這樣的現象也引起了以色列方面的關注。

  一方面,小企業雖然具有靈活應變且具有較強創新能力,但是較小的規模影響了國民生產效率。Uri指出創新不僅僅是提出一個想法開一個公司,而是不斷地反複試錯,而小的初創公司則很難應對這些困難。而關於小型創業是否能夠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問題,統計數據顯示,初創公司們成立第一年會比大公司提供更多的崗位,而一年之後初創公司通常職位有限,能夠提供的崗位數量以及崗位增長率都低於大公司。因此,一旦社會遇到外部風險,小的初創公司很難堅持下來,類似希臘、葡萄牙等中小企業為主的國家,將產生多米諾效應難以快速恢複。

  另一方面,以色列青年深受猶太文化的影響,大多選擇獨立闖蕩,自己創業,這就造成了一部分優秀的人才快速流動。大家都喜歡“各自為政”,自立山頭。因此,這也是以色列難以有大企業出現的一個原因,

  由於以色列本地市場的局限性,擁有先進技術的以色列創業公司,客觀上需要走出去。而中國市場廣闊,同時在中國政府高度鼓勵創業的大背景下,更多中國資本向外尋找創新技術,因此中國成為以色列一個重要的海外資本來源。根據IVC的統計數據,以色列每一個來自歐洲的投資者,對應了10個來自中國的投資者。中國至今已經投資了80多家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相比2011年增加了88%。

  根據以色列經濟部粗略計算,中國在過去三年對以色列的投資額從零上升至四十億美元,特別是中國巨頭BAT開始深入布局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及基金公司,並成為美國投資者的強勁對手。諸多以色列創業者也越發開始關注中國市場,盡管有仍然諸多文化上的差異,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交流與合作,預期未來還會有更多動作。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