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这个世界上竟然有着这么诗情的小镇名字,总觉得这样温柔的几个字,应该属于一家文艺清淡的素食料理,或是一首宣纸上墨迹未干的诗。
文:译文
图片:程先森
据说几年前,这个南方小城还叫“长教镇”,直到那部电影《云水谣》让人再也忘不了这个诗般的名字和傍水的古镇,而片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正是碧云与秋水。
当你第一步踏上云水谣的石板路,不论是“碧云天,黄叶地的风景”,还是“望穿秋水”的心境,似乎都找到了最妥帖的安放之处。
云水谣之美,也许就在于不用费心寻找,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风景。这里的古道和老街永远是游人镜头里最朴实的背景。
在贵楼和怀远楼之间,是云水谣最古老的一条道路,十余公里上铺满的鹅卵石,不知被哪位诗人吟唱的河流冲刷过。古道是长教乡开基祖简德润于元至正十八年修建的,最初只有两公里,而后不断延伸,与外界古道相连接,是南靖境内通往府地乃至进京的必经之路。
整条古道清幽静谧,走在鹅卵石路上,脚下隐隐感到石头的质感,洁净的鹅卵石淋上雨水,会闪出各种光泽,甚至浅浅地映出山影。身边经过的仿佛不再是陌生的游客,而是步履匆匆的赶考书生,白首还乡的江南游子,或是闲云野鹤般的世外僧侣。
古道旁,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房屋,便是长教镇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直到如今,这些老商铺大多还保留着木板代墙的特点。曾经的繁荣古街,附近几个镇的村民都前来赶集,如今这里叫”云水谣古圩“。
街上有一家小型影院,里面常年放映的影片便是《云水谣》,“举头望青云,云遥遥;低头观海潮,水涛涛。云遥遥,水涛涛,云水难相交。青云把水瞧,海潮把云招,青云把水迢,海水把云招”碧云与秋水共同谱就的一曲云水谣唱得人柔肠寸断,也让这座怀旧的电影院蒙上了伤怀的色彩。
老街上建有一座“必应寺”,进京学子若在庙里所供奉的城隍夫人案前点上一炷香,祈求神灵的保佑,必将心想事成,而对于如今的城市难民来说,这样的诗意风景也许便是心中所想。
疲惫的游人经过一番跋涉之后,来到这个美丽的小山镇,见到老街市一字排开的商店、客栈、饮食店,还有如诗如画般的风景,佐以清新的空气和田园风光,无疑是心身都可以得到小憩的驿站。
一条不急不缓的溪水使云水谣夏季的空气氤氲起来。游走福建土楼客家古村落,发现客家人的村落总是依山而建,依水而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几乎是伴着溪声入眠,听着溪声而起。
小溪流淌处,各种材质的桥梁横跨两岸,桥上,行人悠然;桥下,洗衣的妇人悠然;两岸,嬉戏的孩子悠然;空中,蝴蝶飞得悠然。天上云,地上水,赋予了这座小镇无限的灵气。
这世上能与水的清澈相配的,也许只有树的青翠了。云水谣最让人欢喜的,莫过于沿溪生长着的百年榕树。榕树不多见,而百年生的榕树更是少见,在云水谣这不大的地界上,生着十三棵。其中,有两棵树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树冠覆盖的面积有一千九百平方米之大,而树干更是十个成年男子都抱不过来。
古老的榕树,背村面溪,让人仰望,给人以清凉更让人肃然起敬,它就这样伫立在眼前,把河流遮去了半壁江山,平添了几分画意诗情。
古榕下放置着供人休息青石块,望着溪水,迎面吹来的习习水风,远望便是不知名的山峦,满山遍野的森林没入天边。山之青兮水潋滟,道之奇兮林苍郁,此时,远山、近水与榕树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使人忘记了浮躁,多了点安宁。
“竹摇幽影水光翠,鸟啭清音声韵柔。八面窗棂邀日月,千家楼阁写春秋”,这是有史可查最早的一首咏土楼的诗。土楼是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与木结构相结合的大型居民建筑。
它们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到福建,土楼永远是旅行目的地的第一条,也许你会觉得有些俗气了,但土楼对于客家人来说是永远的意义非凡。
几百年来,云水谣的客家人一直为他们的大家庭生活而自豪,因为他们本不相信这崇山峻岭中还会有这样一方净土。
由于土楼独特的造型,恢宏的气势,以及防潮防震等功能被誉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神话般民居建筑。庭院交互空间的安排看似随意,实在是演绎着天人合一,阴阳相济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云水谣,各式土楼都有着自己的一方土地,这里现存的圆楼,八角楼,五角楼,方楼,吊角楼等各种土楼三十多种。它们庞大有序的格局,方正沉稳的品格,空灵隽永的意境,将土楼文化的精华演绎得淋漓尽致。
走进土楼中,简直对居住在这里的家族羡慕至极,正如散文家杨青云所说,“枕一夜清凉如水的月色,伴着一窗细细的蛩音,还有松竹流水的私语和满地淙淙的野花清香,你就会深悟居家不仅是栖身,还是人格的涵养和亲情的营造。”
电影里,碧云和秋水就那样安静地叙述着,在云水谣的水车与木桥之间,在榕树和古道之间,叙述着那个复杂而悲伤的故事。
而你,站在这里的云与水之间,仿佛与他们一起浅白,又好像只是和这座村落里的一切一样,凝固成一道风景。